“你想保下這把火銃?”
李姓漢子笑了笑,說道:“誰又不想要火銃呢?不過火銃可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用好的,培養一個火銃手的代價太高了。”
他的言外之意是不僅想要火銃,連你崔勇志這個能熟練操控火銃的人他也想要。不僅是崔勇志,鰲拜等4人也入了他的法眼的。
“個頭不大,胃口還挺大的。”崔勇志諷刺到。
“承讓,胃口不大,不會有那麼多兄弟。”
“你也不怕磕著牙。”
“牙好,吃嘛嘛香。”
論鬥嘴,崔勇志肯定不會是久經江湖的李姓漢子的對手,他其實已經是自己這邊5人中最能說的了,其他幾人基本都是悶葫蘆,絕對不會有這番鬥嘴。
但論鬥勇,崔勇志不認為自己比這人差,況且他已經抓到李姓漢子的弱點了。
火銃被當做了短矛,連續幾下突刺把李姓漢子逼的狼狽不堪。
李姓漢子氣的想罵娘,早知道就不透露自己眼饞火銃的事了,崔勇志用火銃當武器,他攔也不是不攔也不是。最後實在捨不得破壞那把火銃,只能不停的後退躲閃。
崔勇志也聽到了周圍越來越接近的人聲,他知道逃不掉了,也無法用火銃提醒前面的尼格多了,就只有一個想法了:和眼前之人同歸於盡。
但李姓漢子可不準備就死在東山州,他是漢人,要死也要死在漢土上!
他知道自己再繼續躲下去可能就真的要交待在這裡了,只能乾淨利落的扔下了匕首,準備用拳腳功夫拿下崔勇志,不破壞那把火銃。
後世有個詞是用來形容起源於明朝,發揚於清末,聞名於民初的華夏武林的,那就是南拳北腿。
工業化之前,因為地理環境和溫度的原因,北方人先天在身體素質上是要強於南方人的,所以北方武林的招數,普遍有大開大合的特點,尤其以腿法稱雄。而南方武林就要揚長避短,突出一個靈敏,習慣近身肉搏,以快制勝,信奉“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這點,快速的出拳聞名天下。
當然北方可不是隻有腿,也是有拳的,不過北拳拳法常用砸,崩,捶為主,出手也強調掄,衝,撞。優點是攻擊範圍廣,一擊必中,缺點是速度相對有點慢,好躲閃。
南拳就不一樣了,身體素質不如人,所以南拳普遍講究貼身直接出殺招。但這很冒險,因為殺招沒建樹的話,和身體素質更好的北人貼身,豈不是找死,所以南拳的另一個特點便是擒拿招數多。
李姓漢子這會要用的就是擒拿技。
崔勇志突然有了種面對劉一峰的錯覺,他們內部切磋的時候,都有感大頭領身體強壯就算了,往往攻擊還很犀利,但最可怕的是他的節奏。
所謂的節奏其實就是步法,除非是已經貼身肉搏了,任何攻擊的起手式基本都離不開步法。
劉一峰有一個在打架中覺醒的天賦,那就是:他總能精準的抓住別人的節奏,然後以自己的節奏強勢加入進去打亂別人的節奏。
體現在搏擊上,就是劉一峰的步法總能讓他處在最容易發力或者攻擊的局面,讓他的敵人總是處在最彆扭的發力狀態或者攻擊局面。
這個李姓漢子之前突進的兩步已經有了幾分那種感覺了,讓崔勇志覺得自己的攻擊可能無法展開,打中了也會因為無法放開發力基本造不成什麼傷害。但是不打選擇躲閃吧,又有一種對方隨時能變招繼續壓制自己的感覺。
他不敢賭自己的直覺是錯誤的,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李姓漢子跟著一個廣州的師傅學過一些南拳,據說是師承岳家散手和太祖長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