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落難公主復仇記 > 第八百二十五章 都不妄動

第八百二十五章 都不妄動 (第1/2頁)

第八百二十五章 都不妄動

這金鳳國前方城池的守城將軍也是有些為難的樣子,滿是糾結道:

“也只能夠是這樣了,不然我們還能夠怎樣呢?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被大顛國給欺騙了,真是欺人太甚了。”

那燕國計程車兵將軍也是倒吸了一口涼氣,緩緩地說道:

“是啊!都是沒有想到,大顛國居然給金鳳國來了這麼一齣戲,到頭來只不過是大顛國自導自演的一齣戲而已的!”

一邊,金鳳國的京都城內。

金鳳國的皇宮內,一名侍衛也是突然接到了一信鴿,見這信鴿是金鳳國前方城池 的守城將軍傳來的,他也是抱起信鴿來,就轉身快步地往秦玫孃的寢宮方向跑去了。

不一會兒時間,這侍衛也是抱著手裡的信鴿就來到了秦玫孃的寢宮房門外面了。

來到了秦玫孃的寢宮房門外面之後,這手裡抱著信鴿的侍衛也是就快步地衝入了秦玫孃的寢宮房門之內去了。

來到了秦玫孃的寢宮內之後,這手裡抱著信鴿的侍衛也是衝秦玫娘認真道:

“皇上,從前方城池傳來了信鴿。”

秦玫娘也是一愣,哽咽了一下,然後也是隨即就衝這手下的侍衛說道:

“你趕緊取下信件來給朕呈上來。”

那侍衛也是快速地就從手裡抱著的信鴿身上取下來了信件了,然後也是拿著信鴿就往秦玫孃的身前去了。

給秦玫娘呈上去了這手中想信件之後,這侍衛也是就退到了一邊候著了。

秦玫娘接過來手下侍衛呈上來的信件之後,她也是快速地開啟了來了,然後也滿是認真地就看起來了那金鳳國前方城池傳回來的稟報信件了。

秦玫娘看完了信件之後,也是不禁眉頭一皺,瞬間也是感覺事態很是不妙的啊!

哽咽了一下,嚥下了一口唾沫之後,秦玫娘也是一臉的糾結和激動地說道:

“真是沒有想到啊!居然會上了大顛國的當,這大顛國表面上想要向我金鳳國求和,實則暗地裡隱藏著那陰謀的,現在這前線的城池內還多出來了大批的它國士兵,看來,這大顛國也是求助到了援兵的支援啊!大顛國這緩兵之計可真是用的厲害啊!讓朕真是佩服啊!”

站起身來,秦玫娘也是不禁一臉的鬱悶和眉頭緊鎖的樣子,衝一邊站著的那手下侍衛說道:

“你退下吧。”

那侍衛也是隨即就轉身就快步地走出了秦玫孃的寢宮房門去了。

秦玫娘也是對於接下來面對大顛國作戰的處境也是感覺很是不爽的,因為,之前本有著很好的機會一鼓作氣將大顛國佔領的金鳳國城池奪回來一些的,可是,這轉眼間,被大顛國使出的詭計給拖延了這麼長時間,也是給了大顛國足夠的時間去調兵遣將和求助援兵的時間,眼下,原本對金鳳國很是有利的戰機也是轉眼就逝去,不可逆轉了。

好在,秦玫娘因為登基之後也就在金鳳國境內大肆的招兵買馬,積蓄和壯大金鳳國的兵馬勢力,就算是大顛國現在緩過氣來,可以繼續和金鳳國作對,但是,她心裡多多少少還是有些底氣的,不再像曾經的金鳳國的樣子,金鳳國只能夠是全部依靠周邊領國的援兵才能夠和大顛國的兵馬抗衡的,而現在,金鳳國就算是依靠自身的勢力,秦玫娘也是相信可以和大顛國一較高下的。

因為秦玫娘之前也是給金鳳國前方城池傳令了去,所以,她也是沒有繼續做出其它的舉動應對大顛國的變化的。

一邊,臨安縣城內,劉大人在接到了秦玫孃的傳令飛鴿傳書之後,他也是不敢怠慢。

劉大人也是隨即就調集了之前招的兵馬,這些兵馬可都是能夠上戰場的,可以和大顛國的兵馬相互廝殺的。

按照秦玫孃的指令,劉大人也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就湊足了五千兵馬了,然後,他也是下令這五千兵馬即刻啟程出發,往金鳳國前方城池的方向趕去支援去了。

調走了手下招到的五千兵馬之後,劉大人也是隨即就給秦玫娘去了信件,想要稟報秦玫娘,告知她自己已經是按照她的命令,將手下招到的五千兵馬已經是派去了金鳳國前方城池,趕去支援去了。

劉大人也是親自寫了稟報信件,然後,透過飛鴿傳書,親自將信鴿給放飛了,給京都城皇宮去了信件。

而金鳳國境內的其它還沒有被大顛國奪取去的城池,也都是還繼續著招兵買馬的任務,畢竟,秦玫娘是下令的,在金鳳國各個城池內都得招兵買馬,為對付大顛國而做出的 不得已而為之的策略的。

而大顛國一邊,大顛國佔領的金鳳國前線城池內的將士們,因為也是得到了大顛國皇上的命令,讓他們不要輕舉妄動,靜靜地等候金鳳國一邊的兵馬前去攻城。

一時間,兩邊的兵馬也都是守在各自的所處的城池內,都沒有主動派出兵馬出擊的。

氣氛雖然漸漸地變得緊張了起來,但是,其實兩邊的兵馬也都還沒有進行試探和交戰的,在眼前這個節骨眼兒上,也都是變得格外的謹慎了起來了。

最新小說: 今天和渣王爺和離了嗎 伊人歸 深宮許 逆天雙寶:馭獸孃親狠囂張 穿越:我有無限泡麵 三國:我的夫人是甄宓 我與暴君相伴的日子 醋精將軍又悔婚了 逐鹿大明 棄女逆襲:大魏最強女宰相 大理寺贅婿 帝國第一家丁 暴宋 我在武工隊 大明:朱家老二,打造海上日不落 我姓王,我的鄰居武大郎 魏挽天傾 兵謀天下,我是趙雲我怕誰 大明小財神 大明:我擺爛了,老爹是胡惟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