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年月,不管什麼工廠裡,都是工人過剩的狀態。
因為在這個時候,對於工人來說,這個職業似乎不是一次工作的機會,反而像是一種應得的福利。
父輩如果有人在工廠裡上班,等他退休了,兒子可以接班,順理成章的就能到工廠去工作。
再加上其他渠道進工廠上班的,可想而知,一個廠子裡有多少剩餘的勞動力。
巧蓮記得以前看過一份報道,說的就是這個年代工廠裡的情形,幾乎一個崗位上差不多有三個工人。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很久,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各地體制改革。
別看陳民豐是在鋼鐵廠,那裡面也是一樣的情況。
像萬喜這樣年輕的多少還有活可以幹,像陳民豐這種歲數大一些,眼看著快退休的,每天去上班就是點點卯,然後喝茶看報紙而已。
所以之前周氏跟巧蓮商議著說是想要開店的時候,巧蓮是滿贊同的,這種情況下就得另外找個路子,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
陳民豐和周氏兩口子離著退休也沒幾年了,就現在這情況,完全可以請個長假,在家乾點兒什麼。
反正請長假扣工資不扣工齡,等著退休了一樣也不少拿錢。
趁著現在趕緊打算個退路,等以後真的裁下來了再琢磨出路,那可就晚了。
再說曉雅沒工作,老兩口幫著曉雅哄著孩子開個店,不是挺好的事情麼?
“嗯,行,你爸你媽還算是挺有想法的,這個主意不錯。
開個副食店,帶著各種都買一些,挺好的。”
所以說陳家人腦子都不笨,就看人懶還是勤快了,這主意就挺好嘛,巧蓮覺得完全可行。
“走,上你家看看去,晚上我跟你爸你媽談一談,具體商議一下怎麼幹。”
做熟食的方子,巧蓮早就給了周氏他們,但這個不是說得了方子就會做的,還得有人指點才行。
周氏那人不笨,曉雅就更不用說了,只要巧蓮稍微一指點,肯定就能學會了。
姑侄倆說著話,沒多少時候就到了萬喜家.
四月中旬了,天氣還行不算冷,陳民豐正在院子裡看著孫子孫女呢.
萬喜家兩個孩子,永韜七一年生的,今年虛歲九歲了,實際上才七週歲多點兒,去年秋天上了一年級。
永翠是女娃,七四年生的,今年虛歲六歲了,上幼兒園,這倆都是剛放學回來,就在院子裡跑。
小孩子正是淘氣的年紀,加上以前住的窄沒地方玩,好不容易搬到這麼寬敞的院子來,那還不可勁兒的鬧騰?
就聽見院子裡沒別的動靜,全是倆孩子又喊又叫又笑的聲音了。
“聽聽,這下換了房子,倆孩子可撒歡兒了呢。”巧蓮邁步從大門進來,笑呵呵的說道。
“呀,二妹妹來了?昨天二妹夫打電話來,說是你可能今天到通化呢,果然沒錯兒。
這一路上坐車挺累的吧?快,趕緊進屋歇著去.
你三嫂和曉雅正在廚房做飯呢,怕這倆小傢伙搗亂,我在外頭哄著他倆折騰。”
陳民豐看見巧蓮,特別高興,忙喊了孩子們過來。“還不快點兒來跟你們二姑奶奶打招呼?”
永韜永翠都不小了,以前也經常見到巧蓮自然認得,於是蹬蹬跑到了巧蓮面前.
“二姑奶奶好。”倆娃還是挺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