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家人參豐收,一家人都眉開眼笑高興不已,接下來幾天又是刷洗又是蒸制。
蒸好的人參擺到叉子上,白天抬到院子裡曬,晚間送進烘乾房烘乾。
說是烘乾房,其實就是西廂房南屋,屋裡支起爐子,四周搭上架子。
把擺著人參的叉子放在架子上,中間的爐子燒火,利用熱度將人參烘乾,加快乾燥速度。
白天曬晚間烘,加工的速度自然就快,基本上三四天的工夫,人參的顏色就從淡黃變成了紅色。
好的紅參,不光顏色紅還要透亮,沒有白皮和暗沉,乾透的參體圓潤不幹癟。
嘉康侍弄這麼多年人參了,經驗足夠,曲家的參地只在第二年留一茬參籽。
栽參的時候都漚好的豆餅粉做底肥,第二年的時候還用漚好的豆餅水追肥。
人參長的好,漿分足,做出來的紅參顏色好形體漂亮還壓秤,算是上等的紅參。
人參加工到烘乾晾曬這一步,基本上就不怎麼忙了。
也就是白天端院子裡,晚間再抬進屋,等著人參乾透,從叉子上撿下來,分級裝箱而已。
這些活嘉康早晚就幹了,不用美琳在家看著,於是美琳和公婆一起,下鄉收購人參乾貨。
這已經是美琳第三年收購人參了,她給的價錢比別人高,所以很多參農都願意把貨留著給她。
這兩年各地人參產量都有所增加,收人參就更容易了。
雖然價格高一些,好在美琳這兩年手裡攢了些錢,再加上婆婆支援一部分,倒是也還行。
這一年共收了八千來斤貨,掙了三十來萬,也算是很不錯了。
到了八八年,曲家起參七十丈,一共兩千多斤水參,自家人就忙不過來了,只能僱了一些人加工。
這一年美琳買了八百多丈參土,光是參地裡投入的本錢就不少,地裡的活太多,已經不能光指著自家幹了。
基本上都是僱的盲流子,成年住在山上幹活,活多的時候,嘉康和曲維揚過去看著。
隨著各地人參種植量的增加,從事人參買賣的人也越來越多。
幸虧美琳起步早,手裡資金也雄厚,客戶多,競爭力強一些,這一年也沒少掙。
不過到了這時候,美琳又開始琢磨別的事情了。
“媽,你說要是在咱們這邊,整一個人參交易市場咋樣兒?
現在都是咱們帶著貨出去賣,要是能把客戶引過來,讓他們來咱這邊買貨,是不是能更好點兒啊?”
巧蓮一聽美琳這話就笑了,“你是打算乾點兒啥?弄個人參市場啊?倒是可行,就怕手續不太好批。”
人參市場的確是個不錯的主意,隨著這幾年本地人參種植的蓬勃發展,人參產量急劇增加,光指著這些小販來回去收購,真的是不夠看了。
的確是需要一個可以買賣交易的平臺,建一個人參市場勢在必行,可巧蓮有點兒擔心,這個市場的審批手續可能不太好辦。
“不管難不難,我都得試一試。
這事兒要是成了,獲利的是咱當地百姓,大傢伙都跟著受益,談一談試試唄,要是能成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