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還沒有赤腳醫生這個詞兒,那是六十年代中後期,伴隨合作醫療才出現的。
不過楊涵的想法,倒是跟赤腳醫生這個概念很相近了。
無非就是從基層選拔一些懂醫學知識的人,進行統一培訓之後,重新回到基層從事相關醫療工作。
赤腳醫生治不了大病,但是一些頭疼腦熱跌打損傷的毛病都可以。
有的也可以給婦女接生,降低產婦和新生兒死亡率。
對於偏遠地區來說,相對的解決了群眾的醫療需求,對醫療事業的發展,也算是做出過貢獻。
直到八五年之後,赤腳醫生這個名詞才漸漸取消,被鄉村醫生取代。
當然,很多地方,還是會沿用以前的說法。
巧蓮學醫,完全是意外,當初嘉和身體不好,曲維揚受傷留下後遺症,她最開始就是想幫著丈夫和兒子調理身體罷了。
不過慢慢地,巧蓮對醫學也是生出了濃厚的興趣,所以才會蒐羅各種醫學著作,每天都會抽出時間研讀做筆記。
自己掌握一點醫療知識,最起碼家裡人有個小毛病的時候,不用著急上火,能夠輕易解決。
給別人治病,巧蓮以前真是沒想過。
也就是今年董大夫不在公社裡了,身邊的人要是有個頭疼腦熱,巧蓮就幫忙給出招治一治。
要不是李春水那天的情況太緊急,巧蓮也不敢冒險給他解毒急救。
說實話,之前巧蓮還真是沒尋思要指著她的醫術吃飯。
她有自知之明,她根本不是科班出身,也沒有系統的學過醫術,更不是什麼醫學世家出身。
醫學是一個非常嚴謹的學科,關係人命,她這個二半吊子可不敢想。
那天老韓的一番話,倒是給了巧蓮一點兒提示。
她暫時還不想離開公社,假如可以成為衛生員,最起碼就不用像現在這麼成天在地裡幹活了。
一般來說,公社衛生所的衛生員,都是脫產或者半脫產。
農忙的時候也會跟著下地,但大部分時間都在衛生所裡。
不管怎麼說,也比下地幹活掙工分強多了。
剛才楊涵也說了,衛生員的工資,由縣裡撥一半兒,公社出一半兒,而且還有藥費補貼。
當然,這個收費肯定都不高,可總體說來,還是很不錯的,比下地幹活強多了。
“楊局長,我以前還真是沒想過這個,學醫完全是為了家裡人。
不過眼下公社的確是缺少一個懂醫術的人,大傢伙有點兒什麼毛病確實不方便。
既然上面有這個政策,領導又信得過我,那我還有什麼可說的?
我一定盡全力好好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機會就在眼前,要是不知道把握,那就是傻子。
別看只是個鄉村衛生員,可是在公社裡地位卻不低,也受人尊敬,而且還等於是有了一技之長。
以前的什麼副書記、婦女主任,有點兒文化就能當,可是這衛生員不一樣,那是需要真才實學。
巧蓮也想再學一點兒專業知識,不管到什麼年月,技術就是實力。
楊涵聽了巧蓮這話,點點頭,“好,那這件事就定下來了,從明天開始,你就是大營公社的衛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