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這天早晨,吃過了早飯,曲維揚趕著車,巧蓮摟著嘉康佳媛倆娃,一家四口就這麼坐著車,往縣城走了。
從石嘴子到撫松有三十里多點兒的路程,馬車走的快,一個小時多點兒就到了。
其實這是巧蓮第一次來縣城,以前她總是藉口去縣城了,實際上根本就是出門轉一圈回家。
縣城離著家太遠了,她哪裡放心孩子們在家?
撫松,是長白山下的一個小縣城,也是著名的人參之鄉。
宣統元年,也就是1910年1月,在長白山後崗處設立縣治,因為當時在馬鹿溝溝口處有兩片大草甸子,所以最初命名為雙甸縣。
因當時匪患嚴重,動盪不安,故而於1910年8月,改名為撫松。
這是個比較有時代意義的名稱,撫,有安撫撫慰之意,松,自然說的是松花江。
撫松,就是安撫松花江上游的意思,蘊含著當時統治者的一種期望。
清末,山東、河北大量流民湧入東北,再加上沙俄和倭寇虎視眈眈,統治者求治心切,東北很多地名,都體現了這一點。
比如通化,“通歸王化”;敦化,“大德敦化”;安圖,“安定圖們江”。
所以從撫松這個名字上,就可以看得出來,清代統治者對滿族的龍興之地非常重視。
當然,眼前的撫松,還沒有後世中外聞名的人參之鄉那樣氣派,還是一個很小很破的縣城。
東邊是大山,西邊是大江,人口主要集中在盆地當中,各處也都是平房,看不見樓房,灰突突的模樣,看起來並不鮮亮。
當然,這年月不只是撫松這樣,很多地方都是這般,百廢待興。
縣城不算太大,縣政府啊,供銷社啊,都比較好找,轉兩圈就找到了。
於是曲維揚把車停在了供銷社旁邊的衚衕裡,找東西拴住,然後拿著車上的揹筐,裡頭裝著那張已經熟過的熊皮等東西。
曲維揚多少會熟皮張,手藝還算可以,熟過的皮子柔軟些,好拿,不然整張熊皮邦邦硬,他們咋往外拿?
這時候也有收購站,但是歸供銷社下屬,主要是面向百姓收購各類農副產品。
如今雖然還沒有出臺統購統銷的政策,可是對小商販管理很嚴格,而且政府都大力支援向供銷社銷售農副產品。
所以也有一些人,會把自己出產的比如雞蛋鴨蛋,送到供銷社下屬的收購站。
供銷社收購和售貨分兩處,另外單開一個門兒,曲維揚知道這一點,領著巧蓮和孩子,直接本著收購這邊來。這邊人不多,只有三兩個賣雞蛋的。
一家四口排著隊等了一會兒,就輪到他們。
那供銷社的工作人員掃了曲維揚一眼,問了句,“同志要賣什麼?”
今天曲維揚沒穿軍裝,穿著巧蓮前幾天又給他做的一套銀灰色薄呢子中山裝,料子很新一看就挺值錢。
加上曲維揚的長相氣質,哪怕是不穿軍裝,別人也不敢小瞧了他。
“前陣子進山遇上黑瞎子了,幾個人差點兒沒了命,最後殺了。
我這有一張熊皮,四隻熊掌,還有一個熊膽,想要賣了幾家人分一分,同志給看看值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