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
一座紅牆綠瓦的大院裡,一處偏僻的別院裡,一道清瀲的聲音從院子裡傳出牆外。
偶爾路過別院外圍的下人聽著日日縈繞在耳邊的聲音,不由得在心中感嘆一句。
“少爺真用功啊!”
…
林熙寧拿著手裡的《孝經》,熟練的按照原身的習慣朗讀著。
這一世,他是本朝太傅的三兒子,年十九。
本人沒什麼大志願,只想泡在書屋裡。
而他現在讀的這本《孝經》其實原身早就爛熟於心,只是原身喜歡讀書,這本《孝經》更是儒家經典書籍之一,所以原身寸不離手。
林熙寧幾分鐘前剛降臨這個世界,在接受原身記憶後,便繼續按照原身的習慣開始讀書。
而當他開口讀《孝經》的時候,這本《孝經》的字有一種奇怪力量的波動。
在林熙寧眼裡,這些字一個個泛著金光從書上跑出來,繞在他身邊,隨著他讀到一半兒的時候,他整個人都被金色的字包裹在其中。
恍然間,林熙寧好似知道這些字的來歷。
是浩然正氣,上古儒修的力量。
想不到原身竟然修出了浩然正氣真是厲害啊。
林熙寧看著手裡的《孝經》,眉頭皺起。
看來這個世界並沒有看起來這麼和諧,連儒修都出來了。要不是他現如今融合的法則之力更多,懂的也更多,估計他面對這浩然之氣也是一臉懵逼。
而叫林熙寧皺眉的原因其實是這個世界的法則之力告訴他,儒修那是上古才存在的。現如今的天地,根本不可能出現儒修。
原身這身浩然正氣來的蹊蹺。
索性林熙寧讀完整本《孝經》,開始細細的把原身的記憶重新整理一遍。
之前粗略整理的記憶在林熙寧重新整理以後,還正發現了一些問題。
其中有一點叫林熙寧有點不明白,原身五歲時,家裡突然遭到變故,原身母親重傷,死在原身面前。
而原身親母卻不顧自己的傷勢,拼著最後一口氣從袖子裡掏出一枚狐狸形狀的玉佩。並且要求原身必須一輩子都帶在身上。
想到這裡,林熙寧從胸口掏出那枚狐狸形狀的玉佩。
這枚玉佩現在已經和原身親母剛給原身的完全不同,原來的玉佩是一隻純白牛奶色的玉佩,現在卻已經有大半變成了深紅色。
這玉佩絕對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