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事情已經定下。
第一次科舉,打算放在九月份。
老朱已經頒佈詔令,讓各州縣官員推舉人才趕赴金陵參加考試。
還是推舉。
當下還沒有一級一級往上考核的遴選制度,各地的讀書人,或主動,或被動,經過當地主官稽核,確認有學問的,開出憑據,送往金陵。
再然後,就是具體考什麼。
老朱因為朱塬開啟了思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還是不太具體,於是最近一封來信,讓自家寶貝二十三世孫幫忙參謀參謀。
朱塬的思路很明確。
考什麼不重要。
甚至,這次科舉也都不重要。
重要的,還是考試之後,對人才的進一步培養。
朱塬同樣是一個實用主義者,因此,這次考試,在朱塬看來,實際上應該作為一次初選。
大明當下最需要的就是識字的人。
沒錯,識字就行。
當然了,如果真得只是識字,也決不能給予太高的官品。
最近不斷總結,雖然各種條條框框,但核心只有兩點。
第一個,禮。
傳統儒學肯定是要考的。
朱塬沒有幾百年後一些人恨不得把傳統全部推翻的想法。
比如一個,孝。
記得曾經有過一個思路,外國人沒有孝順父母的觀念,孩子長大後都獨立生活,父母也不會索求什麼,老了就自己去養老院。因此,中國人崇尚孝道也是錯的,是封建糟粕,應該摒棄。
要不然,人家外國為何強大呢?
因為強大,一切都是對的。
因為積弱,一切都是錯的。
且不說這是不是事實,朱塬對此的態度是,能說出這些論調的人,肯定是沒爹生沒娘養。
總之,禮,絕不可廢。
第二個,就是實際的學問。
當下的學問人會主動涉及此類,肯定不多,朱塬給出的建議,提前把《數學基礎》發下去。
至少,數學一定要考。
而且按照朱塬給出的新式數學來考。
不願意積極接受新式學問的,剛剛好,也就不用想著魚躍龍門了。
再然後,將來選出了人才,再按照朱塬當初提供的那份書單,或者,還有近期一直在編寫的各種教材,對選出的學子進行至少一年時間的培養,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給予官職。
還有一個,年齡的問題。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這是傳統的‘不孝有三’。
朱塬比較重視的不是那個‘無後為大’,而是另外一個,‘家貧親老,不為祿仕’,因此,這一次,也絕對不能再出現六七十歲還在不停考試的老童生老秀才。
既然又有‘三十而立’之說,朱塬就給出了一個科舉的年齡上限,30歲。
當然,這是之後。
當下新朝初立,對人才的需求很大,年齡暫時不做限制,但,必須早早地把規矩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