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塬在定海縣城西南甬江對岸煙氣燎然的烘魚工坊一直停留到午飯之後,看過了全部細節。
這邊也算是明州海產加工公司的場地。
只是,當下的工廠,與對岸船廠類似,都是露天,除了試驗性的一批烘窯,主要也是暫時沒有資源建造更多,目前主要加急建造的還是儲存魚獲的倉庫。
所有人的觀念都很統一,哪怕人沒地方住,也要優先保證大家辛辛苦苦得來的魚獲有地方存放。
再說魚獲。
大黃魚的好處之一,就是大。
特別還是這年代的大黃魚,兩三尺長度的都不少見,放在後世,類似的野生大黃魚,一隻就能拍賣五六位數,當下,就只是如普通魚獲一樣,剝洗乾淨,醃製三五天,然後大條大條地掛在烤架鐵鉤上露天烘烤。
沒打算烤成魚乾,主要還是為了防腐。
至於醃烤的魚獲吃起來健不健康這種事,這年代,還不存在類似考慮。
每一批魚獲掛上,小火慢烤兩個時辰,立刻換下一批。烘烤完成的成品魚獲會用五十斤左右的筐子裝好,從鮮魚到烘烤過後的鹹魚,因為加了大量食鹽,烘烤也是適當,重量並不會損失太多。
兩筐大概恰好一百斤,也就是一擔。
於是,可以想見,烘烤工坊這邊又需要大批次的鐵鉤和筐子,以及,當然不可或缺的木柴。
這等於又延伸出了小小的幾條產業鏈。
產業就意味著就業,無論是鐵鉤還是筐子,還是木柴,看似小小的幾樣東西,都能夠養活數以千計乃至將來數以萬計甚至更多的百姓。而且,這些東西表面上與生產似乎無關,但最終提高的,還是整個漁業的生產力。
就像之前在象山那邊,如果有足夠的類似資源對魚獲進行及時處理,就不會造成數十萬斤鮮魚因為腐壞而無法食用,同樣的,以往漁民無法最大程度挖掘自身生產潛力,恰好也是周邊各種物質短缺限制了魚獲的儲存。
朱塬這段時間所做的,就只是解決一系列類似問題。於是,舟山漁場的海捕規模,立刻出現了質地飛躍。
這同樣又帶來了另外一個結果。
按照朱塬之前制定的口糧供應標準,聚集定海計程車卒民夫,每月要消耗4萬石以上的糧食,現在,計劃一半的口糧以魚獲替代,直接將糧食需求降低到了2萬石。
這還只是一個開始。
實際來說,憑藉朱塬之前出售海貿公司牌照收穫的錢財,營海司已經能夠輕鬆實現自給自足,甚至都能把海軍養起來。隨著明州海洋發展集團的成立,海洋捕撈的迅速鋪開,營海司將飛快進入完全的正向產出階段。
就地吃過午飯,朱塬並沒有回城,而是穿過烘烤工坊區域,與華高、劉璉等人繼續向西南而行。
定海城南,甬江對岸五里左右,這邊是與北邊竺山相接的陳山。最高只有二三十丈的陳山呈現與這一段甬江並行的東北向,綿延十餘里。
這是朱塬相中的又一處地塊。
朱塬很早就有擴張定海縣城的想法,近期的颶風之後,想法更加迫切。數萬士卒民夫,將來肯定還有更多。這麼多人,總不能到了風雨天氣,就讓他們到處借宿寄居。
朱塬最初的考慮是定海縣城向西向北擴張。
當下已經打消了類似念頭。
定海西北,大片大片都是開墾完善的熟田,如果朱塬在定海城西甬江北岸佔據大片土地充當船塢還說得過去,再劃出地塊充當居民區,助力會非常大。
相比起來,甬江南岸,越往東南,越是山地丘陵,很多地方都還沒有開墾,劃出來用於安置居民,恰到好處。
就像陳山這邊。
計劃如同竺山一樣,就地取材,開山取地。
陳山北麓。
華高聽完朱塬的計劃,望著眼前的山丘,搖頭道:“翰林,照你想法,營海司那些家當……可是不夠填的?”
天氣已經越發暖和,朱塬依舊袖著手,聞言道:“我們要出的東西並不多,主要是給出條件,把人手組織起來,再加上本就是士卒民夫們自己生產的口糧,其他……都需要他們自己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