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韋皇后臨時召集了早朝,宣佈了先帝李顯的遺詔。
上官婉兒起草的這份遺詔相當有水平。
李重茂是中宗唯一的兒子,父死子繼天經地義。李重茂只有十六歲,需要有人輔政,雙方都能接受。韋太后訓政,相王輔政,兼顧了韋后勢力和宗室勢力。
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日後雙方還得一決高下,但是,至少從眼前看,這個遺詔可以維持一段時間,這也是上官婉兒煞費苦心的目的。
可沒想到,這個遺詔竟然遭到了朝中大臣的激烈反對。
宗楚客首先提出了反對意見:“相王輔政,於理非宜;且於皇后,嫂叔不通問,聽朝之際,何以為禮?”
宗楚客的意思很清楚,韋皇后和相王是嫂子和小叔子的關係,按照古禮,叔嫂不說話,怎麼能既讓韋皇后臨朝,又讓相王輔政呢?這讓他們倆在聽朝的時候怎麼相處呢?
宗楚客提議,既然叔嫂不通問,索性把相王輔政一條拿掉,直接讓韋皇后臨朝稱制!
宗楚客這個提議一出來,大臣中支援韋皇后的居多,大多數人也隨聲附和。
於是,遺詔的內容變了,就剩溫王重茂為皇太子,韋皇后臨朝稱制兩條了!
韋皇后知道,相王畢竟是高宗的兒子,單憑這一點他就有很高的人望,便給相王加官進爵,讓相王李旦做太子太師這個位高卻無權的虛職。
僅僅三天這後,韋后正式立十六歲的李重茂為皇帝,改元唐隆,加相王為太尉,同時將相王的長子成器由郡王進封為親王,封號為宋。
太尉是三公之一,實際上根本沒有權力,這個太尉還不如李成器從郡王到親王來的實惠呢。
修改了遺詔之後,韋皇后緊急調遣五萬府兵進入長安,和禁軍一起,對長安實行軍管。
府兵和禁軍一共六個最高軍事將領,任命的全都是韋家子弟或女婿。最高指揮則由韋皇后的堂兄、宰相韋溫兼任。
韋皇后這樣做很明顯:想做皇帝!
李顯在世的時候,韋皇后便有過這樣的想法,不過那時候只是想想而已,可現在李顯死了,情況都變了。
儘管韋皇后心中清楚,李顯肯定不是死在自己手中,可又有誰會信呢?
這個黑鍋她是背定了,再加上宗楚客不停地慫恿,她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一心奔著皇帝之位而去了。
韋皇后做皇帝,誰最害怕?
當然是李唐宗室了!
當年武則天稱帝,李唐宗室被殺得落花流水,現在如果韋皇后再來這麼一次,李唐恐怕就更無遺類了!
再說,武則天稱帝,畢竟最後還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傳回給了李唐王朝;可是,韋皇后沒有兒子,如果她真的稱帝,皇位最終會落到誰的手裡就更不好說了!
宗室如果不想束手就擒,就得自救了。
怎麼自救呢?宗室的領軍人物毫無疑問是相王李旦。
可韋皇后也不傻,早就防到了這一招,也已經派兵把相王府邸嚴嚴實實地“保護”起來了。這樣一來,宗室這邊就群龍無首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韋皇后和她的同黨們千算萬算,唯獨忘了算計相王的兒子們。
要不要防範相王的兒子們呢?對這個問題,韋皇后集團裡並不是沒有人想到過。
宗楚客人老成精,他看著相王的幾個兒子虎虎生威,總覺得是個隱患,他提醒韋皇后:現在形勢緊張,趕緊把相王的幾個兒子打發到地方去吧。
但是,韋皇后沒聽他的。或許是韋皇后認為再怎麼也輪不到他們當皇帝,所以根本就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裡。
韋皇后篡改遺詔,想自己當皇帝,此事事關每一個李唐宗室的利益,決不能束手就擒!
李隆基從小就在大大小小的政變環境中長大,耳濡目染慣了,他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政變已經迫在眉睫了。
事已至此,只能是搞一場政變,把韋皇后做掉。可是,具體怎麼操作這場政變呢?
雖然在盧小閒的幫助之下,李隆基也有了自己的班底,可要與韋皇后對抗,這點資本顯然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