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廢話,就這麼定了!我就不信收拾不了他們!”說罷,張猛丟下盧小閒,朝著那些奴僕走了過去。
見張猛發了狠,盧小閒這才鬆了口氣。
劉管家覺得好笑,他有些擔憂的問:“他能行嗎?”
“他要不行,那還有誰能行?”盧小閒也只能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想法。
“對了!”他對劉管家小聲吩咐道:“劉管家,這些天你幫我盯著他點,只要不犯渾,就由著他整去吧!”
劉管家點點頭:“也只有這樣了!”
萬歲通天元年四月二十八,邊關八百里緊急軍情送至洛陽:涼州都督許欽明奏報,吐蕃大論欽陵,率十萬大軍大舉入侵臨洮。
涼州地界緊靠吐蕃,每當吐蕃東進時,涼州總是首當其衝。涼州地處河西走廊,這是一個狹長的地帶,南北寬度只有四百里,北有突厥,南有吐蕃,經常受到二者的襲擾,而一旦涼州被攻陷,就意味著大唐帝國通向西域的通道將被切斷。所以說,涼州之重,絕非誇大其詞,防禦成為重中之重。
武則天看完涼州的軍情報告後,立即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她揮手命令撤下了正在演奏的樂隊,停止了歌舞昇平的舞蹈。
吐蕃領兵的是大論欽陵,他先後擊敗過唐朝的薛仁貴、王孝傑、婁師德等名將,是公認的吐蕃軍神。涼州都督許欽明不擅軍事,肯定不是欽陵的對手。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必須派大將前往涼州穩定局勢。
武則天不敢耽誤,立刻召集朝臣商議此事。
聽了涼州的軍情,大臣們個個都皺起了眉頭。吐蕃人都打到家門口了,若不反擊朝廷顏面何在?
打肯定是要打了,朝廷大臣對這一點沒有任何異議。可問題是派誰掛帥,意見卻並不統一。
意見的分歧大致分為兩派:一部分人認為,應該派夏官尚書王孝傑掛帥,畢竟他在安西四鎮擊敗過吐蕃軍隊。而另一部分人卻認為王孝傑是同鳳閣鸞臺三品,不宜離開朝廷,力推左衛大將軍張虔勖掛帥。
雙方各執一辭,最終也沒商議出個所以然來。
武則天聽著朝臣們七嘴八舌,一句話也沒說。
其實,她心中有自己的想法:打算派他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掛帥,王孝傑作為副手輔佐武三思。
當年,武則天就這樣幹過。薛懷義出征突厥順利歸來,她給予薛懷義極高的賞賜。
自從武則天登基以來,武承嗣被封為魏王,武三思被封為梁王,其餘武氏子弟也俱封了王。正因為如此,武氏族人常被人詬病,他是沾了武則天的餘蔭,根本沒有什麼本事。
武則天打算藉此次機會,讓武三思掛帥抗擊吐蕃,若最終取得勝利,就能封住朝臣的悠悠之口。
可是,大臣們爭來爭去,卻沒提武三思一個字。這讓武則天很鬱悶,總不能讓她力排眾議直接就定武三思掛帥吧?
最後,武則天宣佈罷朝,明日接著再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