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一個仲夏的上午。
青陽派的第三代掌門人玄極道人,一身竹綠道袍,正立在縹緲峰頂穀神宮門前的千年古松下,若有所思地眺望著山下雲霧繚繞中的奈何城。
奈何城,位於大華朝帝國的東海之濱、大江之畔,是地位僅次於王都神京的四大要隘名城之一,更是一座聞名遐邇的山海之城,因盛產絲綢、茶葉、珍珠和陶瓷而著稱,富裕和繁華程度不亞於神京,引得大華國中原的人才紛紛向這兒湧來,商賈鉅富絡繹不絕,時人稱之為“孔雀東南飛”。
從奈何城出發,向東不到一百里,就是蒼茫無際的浩瀚大海,海面上是浪濤掩影的萬千島國,浪濤下是不甘沉默的東海龍宮。
向北一百里外,是這片大陸上最長最闊的萬里大江。大江的源頭,起於大陸西側的通天高原,傳說那兒峰巒如聚,冰川林立,雪山連綿;在太陽的照耀下,高原上的冰雪融為溪水,聚溪成流,匯流成江,洶湧東流。先曲折地盤轉於天族大刑國的峻山深谷之間,吸納了刑天險地的急濤險浪。然後繞過紫陽山脈北側,劈開紫陽山脈與北幽諸山的連線,一瀉而下,向東奔去。沿途又彙集了蠻族大荒國的無數洪流和巫族荊山楚水的十數條江河,一路咆哮向東,最後斬斷青陽山餘脈的北腳,躍入東方大海。
奈何城東南,是層巒疊嶂的青陽山脈,共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組成,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靈虛峰、縹緲峰、妙門峰、飛雲峰、鳳鳴峰、梅香峰、望海峰、射日峰和落霞峰這九座,向東連綿百里,直入大海;支脈從鳳鳴峰折而向北,落為丘陵,末抵大江。
青陽山主峰靈虛峰是青陽山脈的最高峰,坐落在奈何城東北五十里外,巍峨高聳,險峻無比。據說峰頂能夠夜聽天人語。
靈虛峰北面三十里外,有一條深淵萬丈的幽冥谷、谷中有無數道深不見底的幽冥洞。這幽冥谷底的深水寒淵,連通著波濤萬里的東海汪洋;而那些深不見底的幽冥洞裡,則寄居著各種各樣的妖魔怪獸,傳說它們透過千迴百轉的悠洞,最後能通向地下的冥界地府。
大約在三百年前,青陽山來了一位青衣道人,自雲來自西方道家寶地紫陽山,因見這山中,奇峰怪石林立,懸崖峭壁如削,黛玉青巖如畫,輕溪飛瀑似練,鹿走鶴飛,猿啼鳳鳴,蒼松翠柏隨處可見,奇花仙草遍生山川,深澗絕谷數不勝數,暗渠悠洞比比皆是。遂決定留下,在此選峰造觀,築閣砌殿,初建了一閣一殿一峰門,創立了道真功夫的東方一脈——青陽派。青衣道人自號青陽道人,時人皆尊稱他為青陽真人。
青陽派首閣靈虛閣,就砌築在這靈虛峰頂,乃坐化修練之寶地,據說能上拜天神,誠諦天意,坐化飛昇,仙遊天界,所以又被世人和後代弟子們稱為通天閣或飛仙閣。
奈何城東門二十里外,有青岩石峰一座,曰青鬼巖,原本怪石嶙峋,突凸險惡,攀山之人多受阻或受傷於此,青陽真人一劍劈去,削壁成門,易名妙門峰,遂成為大華國凡人百姓登山的必經之路,更是後來的誠男信女們學武求道、拜閣謁靈的第一座山門。
縹緲峰界於妙門峰和靈虛峰之間,青陽山脈由此峰陡然崛升,聳入雲間,山峰有陰陽兩頂,雲氣繚繞,雲海霧松,宛如仙境;春觀百花秋望月,夏聽清濤冬賞雪,一年四季,美不勝收。青陽真人就在這雲山霧海之間,建造了主殿穀神殿,取意“穀神不死,是謂玄牝”,意思是說生天地養之道是永恆長存的,這才是所說的孳生萬物的根源。
青陽派源自紫陽派,算是一門同宗,一花開兩枝,如今經過三百年的傳承發展,早已是花開燦爛,芳滿世間;與紫陽派相比,青陽派是後起之秀,雖然不如紫陽派古韻渾厚,聲名落遜一些,但實力也已經不相上下了。當今天下,紫陽山、青雲山、青陽山和青城山,並稱修真界的四大聖地;在江湖上,青陽派也算是前三甲的名門大派了。
一陣南風吹來,萬里長空如洗,向西望去,不但奈何城清晰可見,還能望見大華國的千里沃土,如畫江山;再轉眼向北,極目遠眺,但見滔滔的大江變成了一條細長的銀練,在天邊飛舞。
昨夜自己夜觀星象,但見紫微星紅光閃動,大華國的國運閃爍不穩,天下的修真界和武林,也許又要面林一場動盪和浩劫了。立身峰頂,不由地悲憫長嘆,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
當年,大華朝的開國祖爺高祖皇帝,起兵于田壟草莽之間,崇道尊儒,上乘天意,下順民心,廣結天下英雄豪傑,聯合中原武林正派,除暴安良,驅逐戎蠻,復我華夏,打得南面的大荒諸國俯首稱臣、北面的大幽國敗退戈壁、西方的大刑國偃旗息鼓、東邊的千島諸番毀艦銷金、東海蛟龍退守海底、世間諸魔龜縮地下。天帝俯察下界,見天下清平,神心大悅,遂於這東海之濱、大江口岸、青陽山中,造化奇峰靈虛一座,上啟通天之道、聞達天神,下鎖地府幽門、控鎖諸魔,東威島國蛟龍,南攝萬里大荒。高祖遂於這青陽山腳下,築奈何城一座,遣其親信、義子、鎮南將軍李牧,在此開衙設府,封寧國侯,尚小公主許筱竹,世襲鎮守,與另外三座要隘名城四方同鎮,八荒咸寧,共保大華朝的太平天下,這寧候府已傳了十一代,至今有三百餘年了。
高祖之後最初的幾代君王,尚能體恤大華朝立國之不易,以功為守,積極進取,開疆拓土,華夏繁榮。然而後代子孫,自恃天命歸我,江山險固,漸漸滋生了驕恃之心、懈怠之意,依江山之險而怠於戰,居天下之安而忘於危,貪歡安逸夢,醉臥溫柔鄉,為政不勤,王道廢馳,天威漸失,民聲怨沸。
如今,西面的天族大刑國假借天威神篤、橫行霸道,東面的千島諸國和東海龍庭陰奉陽違、蠢蠢欲動,南方的蠻族大荒諸國更是多次興兵作亂、侵擾我華夏、欲問鼎中原,北方的魔族大幽國則是屢屢犯界、鐵騎擾邊。這天下的形勢豈能讓人不擔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國若戰亂,萬民何安?作為凝聚大華朝國運民魂的道真聖地,作為國人習武修行的紫陽青陽山閣,必然會率先受到異門邪派的侵擾衝擊和蓄意攻掠。
幸有紫陽山的祖師爺青衣道尊,雖然身飛天界,但悠悠心中仍然不忘後代子孫,他思故國,憂子民,靈眼如炬,慧通天宇,下凡點撥,紫陽派遂於三百年前,選派當時五代弟子中最傑出的青年才俊——也就是後來成為自己師祖的青陽真人,不遠萬里來到這東海之濱的青陽山,開創了道真武學的東脈青陽派。如今兩宗在江湖上互成犄角,互相照應,逢事同進共退,佔得了很多的天時、地利和人和的先機,紫陽山作為江湖第一大派的地位,至少從表面上看,還是無人能撼動的。
但是,江湖上早已暗潮湧動,他隱隱地感覺到,一場血腥的大戲、也許會延續上十幾年乃到幾十年的多幕大戲,即將要拉開序幕,留給他繼續準備的時間不多了。
“師尊!傳訊陣裡傳來異訊,幽冥谷中的晃盪石動了,還伴隨著異響。”
十歲的年幼弟子梁青山清亮的稟報聲,打斷了玄極道長的沉思。
“晃盪石動了?”他急問。
“是的!師尊!”
“我去看看!”
說罷,他急忙返身向宮內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