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被叫起來的是一個大約在唸高中的男生,青春朝氣,自信昂揚,高高抻著下巴。
“方星河,你寫的是憤怒,但是你的個人情緒,我感受到的更多是嘲諷,是不屑,情緒和內容完全不符,你敢不敢給大家一個解釋?”
什麼人民公敵啊?
開場的第一個問題就不懷好意。
方星河意識到了,卻不在乎,大大方方點頭:“我沒那麼憤怒,但是想激發讀者的憤怒,而嘲諷最能令人憤怒,所以我本人的情緒確實是嘲諷、譏誚、不屑。”
“哇嗷……”
觀眾們既驚訝於方星河的坦誠,又憤怒於答案的真實,頓時爆發一片嘈雜——瞧,他們多麼容易激怒。
那男生還想繼續問,卻被楊欣移開話筒。
“限於時間,每位同學只能提出一個問題,待會我們還有深入溝通的機會,大家不要急。”
第二個提問的是個女生,巧了,認識——附中來招攬他的那個美人計學姐,黃靜和。
小黃俏臉通紅,強忍著興奮和激動問:“方星河,我可不可以理解為,其實你是在怒其不爭?”
一句話就能看出來粉絲的不一樣,她提的問題,完全是衝著洗白去的。
方星河心情舒暢的笑笑,客觀回答道:“肯定有一些,但是比例不詳,我不想講冠冕堂皇的話欺騙你們,哀其不幸和怒其不爭都不是核心。”
黃靜和有些遺憾,緊接著,從她隔壁嚯的站起一個男生。
“方星河同學,你將自己置於所有同齡人之上,我想問,你是發自內心的嗎?”
男生挺帥挺精英範的,眼睛嗖嗖直冒火。
這個更恨我。
方總用0.01秒得出結論,又用0.1秒組織好語言。
“僅僅在‘取悅不正確的人’這件事上,是的,我發自內心的認為,大部分同齡人都沒有做到建立這種認識,這不是正確與否的問題,而是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到存在這樣一種現實。”
下一個被叫起來的仍然是一個高中生,帶著厚重的眼鏡,氣質有些畏縮。
“方星河,我承認,在讀到《青春》之前,我確實沒有這樣的意識,我覺得討好父母、老師、親長以及比我強大的同學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我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習慣會對性格塑造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現在我很迷茫,你可不可以教教我怎麼辦?”
“思考。”
方星河的解決辦法只有兩個字,但是對這兩個字的闡述,卻講了一大篇。
“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不管是你取悅別人,或者是別人討好你,多想想前因後果裡裡外外。
這種思考不是為了得到一個多麼具體的結論,實話實說,以我們現在的思考層級,根本不可能得到一個足夠深刻又足夠普適的正確答案。
所以,要思考與之相關的一切,但不要奢望馬上得到答案。
每碰到一件事就琢磨一次,每一次都能得到比上一次更深刻的體會。
漸漸的,建立起一種思辨本能,培養出穿透事物本真的思維能力,自我意識在一次次成長中變得強大、結實、堅韌……
然後終有一天你會發現——
原來並沒有什麼真相,一切都在變,世界在變,我們認識世界的方法也在變,唯一能夠幫助我們穿越迷茫的東西,只有建立在本心之上的希望,即:當前階段的最大渴求和一以貫之的至高目標。”
這天聊得太深了,霎時間,整個演播廳都安靜下來,一些人臉上浮現出茫然,另外一些則是若有所思。
兩三秒後,隨著黃靜和帶頭鼓掌,很快全場便響起熱烈的掌聲。
態度真誠與否,大家感受得到。
所以哪怕只是出於禮貌,他們也願意為方星河鼓掌。
王老師主動拿起話筒,樂呵呵補充。
“方星河非常真誠,他講的,是一種處於哲學範疇的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