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鋼板那自然更麻煩,熱處理什麼的難度都要高一檔,日常民用最多的還是薄板或中板。”工程師如是答覆道。
“製造戰車使用的裝甲鋼呢?”商克又問。
“那個啊,要用專門的矽錳鎳特種鋼,軋成型以後還要對錶面進行硬化處理。”
“目前都算薄的,以後還要更厚。”
工程師疑惑道:“四十公厘(毫米)?那就更麻煩了。”
目前,各大列強所裝備的坦克裝甲厚度都很薄,比如伊凡羅斯的BT7為22毫米,而瓦爾蘭德的III號坦克B/C型才15毫米。
因此,在這位工程師看來,更厚的裝甲至多也就是比現在主流的翻個倍。
看來大家的想象力還是不足啊。
商克無奈地笑道:“不止,八十吧,甚至一百,能造不?”
工程師懵了,感覺商某人在胡說八道,要知道重巡洋艦的主裝甲帶厚度也才一百多毫米罷了。
“造當然也能造,只是更加的麻煩。”他說。
一般來說,5~25毫米的鋼板被劃分為中板,25~100毫米的稱為厚板,超過100毫米的稱為特厚板。
厚度每上升一個檔次,就必須使用更大型的軋機,許多工廠沒這個能力,因此產量就會受限。
當然,軋製裝甲鋼只是一條路線,另一條發展路線是鑄造裝甲鋼。
軋鋼的優點很明顯——因為經過重壓軋製,質地更緊密,強度更高,抗彈能力更好。
鑄鋼在製造時更容易——向模具中澆注鋼水即可,但是抗彈能力弱些,並且品控困難,容易出現沙眼和空隙。
商某人肯定傾向於前者,反正本國工業體量擺在這,沒什麼可擔心的。
走馬觀花的看了看,他向陪同的一名經理提出了自己的來意。
“陸軍現在裝備的戰車使用的裝甲鋼效能怎麼樣?我能看具體指標嗎?”
“行啊。”後者不假思索地同意了。
“不要批文?”
“指標沒那麼嚴,您也是校官了,按規定是可以看的。配方才是大秘密,那才要批文。”
於是乎,商某人在檔案室看到了自己想知道的東西。
目前國防軍現役坦克使用的5號冷軋高硬度特種鋼,淬透性50毫米,硬度大約410布氏硬度,而衝擊韌性卻高的離譜。
商克看到這個資料以後還以為自己看花眼了——這麼硬,還不脆,韌性良好。
逆天!這是附魔了嗎?太上老君賜福?
這型軋鋼可以說十分離譜,無法想象共和鋼鐵集團是怎麼折騰出這玩意的。
不過5號冷軋特種鋼也有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淬透性很差,僅僅才50毫米,意味著無法用於製造大厚度鋼板,一般不宜超過40毫米。
很明顯,開發這型軋鋼的人沒有想到甲彈對抗的發展速度之快。
之後,商克表示已經心滿意足,便與蔡其謙一同離開了。
在車上,他拿出筆記本寫下了幾句話,然後遞給蔡其謙。
“幫個忙,想辦法給你們集團研發部的業務檔案調個包,把這個指標的軋鋼加進去,不要聲張。”
“我幹嘛要幫你?”蔡其謙覺得莫名其妙。
“不答應那就算了,以後再無瓜葛。”商克不以為意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