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將也是才知道的。”
“河東郡雖然土地肥沃,但近年來由於白波軍的肆虐,許多農田都被荒廢不說,至今還有半郡的土地在白波賊手中。”
“而除了白波賊控制的土地外,涑水以東朝廷治下的土地那是個各個有主,還都是些當地知名的世家豪強。”
“若只是千餘人的用地,用之前抄沒那些叛徒的土地湊合一下還是可以,但這約兩萬人的屯田,咱們真的搞不來啊。”
聽了侯成的話,直到這時蘇曜才明白自己忽略了一個問題。
任何制度的推行,都要考慮到時代的特徵以及當地的實際情況。
大明的衛所制,與曹魏屯田制和大唐府兵制一脈相傳,乃是數量至上,寓兵於農,最大限度保持動員兵規模的制度,其核心在於將士兵與土地緊密結合,實現自給自足,減少朝廷的財政負擔。
而想要施行這個制度,朝廷直接掌控的土地數量便決定了其養兵的上限。
不管曹魏也好,隋唐和大明也罷,他們都是在經歷了亂世,透過戰亂與瘟疫大幅緩解了人地矛盾後,政府取得了能夠大量支配的自由土地後才實施政策。
就拿曹操來說,在建安元年(196年),經歷了董卓之亂與中原諸侯大戰後,當時的中原大地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當時曹操擊敗潁川汝南的黃巾軍,奪得了一大批耕牛、農具和勞動力後,才在棗祗的建議下,利用這些農具,在許昌一帶開墾土地,實行屯田,以解決糧食問題。
而如今,由於蘇曜的活躍,董卓對中原的破壞僅限於洛陽周邊區域,中原的世家逃亡沒有發生,三河之地,除了洛陽有些無主土地外,河內與河東的土地幾乎全在當地世家與豪強的名下。
故而,當地政府招兵都是行募兵制,發響養兵,只因當地沒地可分。
因此,蘇曜想在河內與河東行衛所制,根本就沒有可供執行的土壤。
這也就無怪乎侯成急的跳腳,他這是來當了個光桿司令啊。
“大將軍,這不行啊!”
侯成焦急道:
“老宋那邊咱們是以武功破河內,他好賴還能搞到些土地,諸城設衛。”
“這到了我這,是一點地都沒有,咱不能天天就住在城外校場裡面吧.”
“那我這衛軍中郎將,和那些校尉司馬什麼的,不是沒一點區別了嗎?”
雖然侯成滿腦子都是自己的地位和麵子問題,但是蘇曜也從中發現了問題的嚴峻性。
“侯將軍莫急,土地之事,本將軍自有計較。”蘇曜沉聲道,心中已開始盤算對策。
他深知,若不能妥善解決屯田問題,不僅軍制改革難以推行,還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河東乃至整個司隸地區的穩定和後續的計劃安排。
於是乎,第二天一早,蘇曜便召集隨行文武與當地官吏,宣佈了三件事情。
其一,便是儘快對西岸白波軍發起最後的總攻,收復失地,奪回領土,做大蛋糕。
其二,則是命衛覬負責清查兩河地區的田畝,丈量土地,摸排治下土地產權與人口資訊,登記造冊,擴充稅基,以配合日後土改的施行。
最後,便是讓錦衣衛出動,嚴查當地世家豪強不法事,重拳出擊,展開嚴打行動,以合理化手段收回那些被世家豪強們控制的土地,將其用於衛所軍屯與百姓耕種。
隨著蘇曜的命令下達,這新收的河東與河內兩郡頓時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也拉開了蘇曜與當地世家們決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