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先生今日所言像是在他面前開啟了一扇大門,而大門內的場景完全超乎他的認知。他發現和眼前的老者每多相處一日便感到自己越來越渺小,甚至他感覺到在眼前的老者面洽自己就是一個白痴。
“先生,弟子心中一直有個疑問,還請先生指點開示”
“說來聽聽!”
“弟子曾經在天道宗的前輩的一本自傳中看到過,自傳中說修真之人不外乎尋仙問道,可是他在最後的批語卻是仙已去、道已隱,天道不可成,不知此話何解?”
陽明先生捋了捋長鬚,哈哈一笑“天玄子能有如此造詣實在是難能可貴啊,只可惜他只看到了表面未能看到更深一層”
易雲此時算是對陽明先生佩服的五體投地了,自己雖然並未提及是誰的自傳可是對方卻一語道破他口中所說的正是天道宗的創派祖師天玄子。
而從對方的話語中他可以清楚的知道眼前的先生修為與認知很有可能在天道宗創派祖師之上,否則斷然不會說出天玄子只看到表面一層而沒有看到更深一層那樣的話。
易雲不死心的道“先生那更深一層的意思是什麼?”
陽明先生卻是笑而不語,半晌之後才緩緩的道“其實仙未去,道未隱,隱去的只是修道之人的心”
“既然如初何處尋仙?何處問道?”
“心中去尋”
“心在身體之中,如何尋法?”
“心外無物、不著他求,明心見性,自見本心”
“無慾無求,那豈不是聖人”易雲有些急促的問道,聲音也略顯激動!
“道之所在,世人皆可成聖”
激動的易雲聞言不由得倒退了一步,自他出道以來則是他聽到的大膽的言論。聖人那可是超脫六道輪迴之外,得無道之真諦的存在,從開天闢地以來天下間又有幾人能夠達到聖人境界。
易雲驚出一聲冷汗,但還是努力的讓自己鎮定下來,繼續準問道“道在哪裡?又如何成聖?”
此時夕陽已去、明月高懸照的大地披上一片銀光!
“一兩秋涼入夜新、池邊孤月倍精神。潛魚遊底傳心訣,棲鳥枝頭說道真。高歌度與清風去,幽意自隨流水春。千聖本無心外決。六經需拂鏡中塵。莫謂天道非嗜慾,須知萬物是吾身”陽明先生吟罷,起身而去。
易雲呆呆立在那裡猶如一尊雕塑一動不動,短短几句詩將此事周圍所有的場景都容納進去,令人心中立時呈現出一副意境高遠的畫面。
秋涼、夜晚、池邊、孤月、潛魚、棲鳥,這一切的一切不真真切切的自己身邊,而且是那麼的真實,並且觸手可得。
這天地間最為常見的事物從先生口中唱出來似乎有著某種不可捉摸的魔力,是那麼的情形獨特,讓本已熟悉的事物變得彷彿剛認識一般,充滿新鮮之感!
道在哪裡?
四季交替是道、池水孤月是道、潛魚棲鳥是道、甚至魚兒的竊竊私語和棲鳥枝頭吱吱而叫同樣是道。天地萬物、一草一木皆是道之法體,而自己卻還在追問道在何處,簡直愚不可及。
世人皆言“道”乃虛無縹緲之物,所有自古以來人們都知道“道”離我們很遠,乃是可想而不可及的東西,追求道乃是許多人一生的追求。
所以他們努力修煉。感悟天地法則、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觸及到“道”的存在,然而卻從沒有人會主動關注身邊的事物。
或許當有朝一日他們感悟到了“道”的存在,才會感覺到自己的可笑,原來自己一生的追求就在身邊從未遠離。
“千聖本無心外決,六經需拂鏡中塵。莫謂天道非嗜慾,須知萬物是吾身”
這詩的下半闕卻是才是點名了成聖的根本,成聖法門萬千,然而根本沒有心外之法。如能拂去心中之塵便成聖可期,可是這心中之塵便如這鏡中之塵如何拂去卻有不得而知。
易雲立在當場七天七夜,心中已將陽明先生的那八句詩不知道默唸了多少遍,然而這七天來他就彷彿一個活死人一般對外界的事物一無所知,整個人曾經在自己營造的世界裡。
“夫子,這小子真是個怪胎,悟性之高匪夷所思”
如果易雲知道自己能夠得到元宗道如此誇讚不知道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