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如何稱呼?”
“無名”
易雲雖然沒有聽過對方的法號,但卻很清楚對方絕對不是無名之輩,卻以無名作為法號,當真怪哉,只怪自己見識太淺,否則當聽過對方的名號。
不過對老僧絲毫不在意,朗然道“施主與我佛有緣,今早我來到這裡之時見施主端坐佛林之間,似羅漢閉目禪坐,雙手自然而然的結出各種手印,最後寂然於不動冥王印,令貧僧豁然開朗,若有所無,對此還不曾謝過”
易雲有些動容,連忙道“大師此言令小子不勝惶恐,如果不是大師說出來,我都不知道自己做過這些手印,請問這不動冥王是什麼?”
無名老僧笑而不語,雙手接著手印,易雲來時感到眼前的老僧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山,不可撼動。身心穩定,臨事不動,堅如磐石的意志,在這一刻似乎再大的事情都無法牽動對方的內心,令人保持著最佳狀態。
“弟子醒來之時的確是這種姿態,剛才還在奇怪呢,原來這就是不動明王印”
“別人都是以手印觸發內心,見心漸修,而卻是直接以內心觸發手印,這不是慧根是什麼?”
對方乃是得到高聲,既然這麼說易雲卻不好直接反駁,但這樣自己還真有可能被對方說動加入和尚廟。他雖然生性喜靜,但那確實一種不受人束縛的情景,而不是像和尚那般整天嚴守戒律。
一個人遇喜則喜,遇憂則憂,這是人的天性,而不能因為不利於修行便強制壓抑自己的內心,在他看來這是萬萬不可取得。
“大師乃是世外高人,晚輩只是一個涉世未深的毛頭小子,對大師蘊含禪機的話很難聽懂!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做也我來到此處將佛像擺弄著各種手印,便依樣畫葫蘆坐了起來,原也無可厚非”
“像施主這門坦誠的人世上少見,全無貪嗔痴之念,即便是在我沙門亦數少見,貧僧一生遍遊天下佛寺,共計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將佛門所有手印歸結於“九字真言法印”,今日一見施主竟有不吐不快之塵心”
易雲頓感誠惶誠恐,他已然聽出對方有傳授佛門法印之想。只是自古佛道有別,自己作為天道宗弟子,如何能修習佛家功法,這無異於背師棄門。
“大師乃是佛門高僧,所悟的九字真言法印定然是高深莫測,小子怕是無緣窺見啊”
聞言老僧為之一笑,道“你不是不懂,而是不願意承認罷了,又或許太過謙虛,見你如此又像是儒門弟子”
對此易雲只能一笑而過,老僧卻有問道“施主,可知何為禪坐?何為入定?”
“入定是否便是佛門弟子修行種的禪定?如此高深的問題小子難以明白,還望大師賜教”
“坐為相,禪為心,定為果,外不著像為禪,內部亂為定,外禪內定故為禪定,清靜無為便見真如”
“何為真如?”此時的易雲似乎對佛學產生了極大興趣,雖然對老僧的話懂得一知半解,卻覺得很是受用。
“真如則本如,便是你的本性,佛家講究的是不立文字,不做他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果有一天你了悟本性,便也就大徹大悟了”
“不立文字,不著他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易雲輕輕念著,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老僧見易雲陷入冥思,微微一笑自顧自的說道“有一天佛祖在靈山登壇說法,諸佛感動,天降花雨,佛祖拿起一朵花給大家看,多數人都莫名其妙只有迦葉尊者笑了,於是佛祖便說我已經把最高智慧透過特殊途徑傳給了迦葉尊者。從今往後對世上真相的把握也將在傳統的方法之外也將透過另一種途徑傳遞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