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轉眼便是三個月。
三個月來唐義每天都會練上小半天的劍訣。不是他不想多練,實在是這劍訣太他孃的邪門了,每天若是不用大半的時間來讀書,早中晚三省吾身,便如何都練不下去。
不過哪怕每天不過練劍一個時辰,可唐義的進境卻並不慢,僅僅三個月的時間便已經到了真武境巔峰,距離元武境只一步之遙。
這進境速度讓唐義誇了自己不知道多少次了。
每次唐義一誇自己,劍訣似乎便會造反,好幾次他都險些走火入魔,若非每日三省吾身,只怕無上劍法沒有練成,自己倒先嗝屁了。
倒不是這劍訣傲嬌,實在是進境如此之快跟他的確沒啥關係。唐義的進境之所以如此快,一來是聖人饋贈,二來是謝必安對他肉身的改造,當然更多的還是肉身的改造。
畢竟哪怕是浩然劍氣決也無法跳過對肉身的鍛鍊,浩然劍氣決說到底還是劍訣,並非正統儒家修行,而是萬羅界儒家無奈之下選擇的捷徑。
若是正統儒家,潛心學問便是修行。
謝必安對唐義肉身的改造,使得唐義幾乎算是直接跳過了金身境和元氣境。而聖人的饋贈又讓唐義對劍訣的理解變得十分簡單,幾乎相當於為那些動作配上了文字描述,讓唐義更容易明悟。
浩然劍氣決中的招式並不多,僅十二式,正合劍訣中論語全篇的十二篇。
當然,在唐義看來這完全是扯淡罷了。
比如唐義剛剛學會的這第一式,這一式名為君子知人,顯然創立劍訣的那位用這四個字來總結的學而篇,可事實上他所看到的學而篇本就是殘缺不全的。
唐義自認不是什麼碩學大儒,可他前世看過完整版論語,且不知為何今生竟還能背誦出全文來。
再加上網路社會什麼資訊在網上看不到?
他記得曾在網上看過一個說法,學而篇若是用一句話總結,應該是那句‘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聖人在學而篇中傳授的,並非是做學的學問,而是做人的學問。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劍訣上的學而篇並沒有這段。
雖然對於武聖理念不認同,並不代表唐義就不專心練劍了。在他看來劍法就是殺敵自保用的,跟仁義道德可沒什麼關係,這位創造劍訣的武聖,怕是為了給自己一個臺階,或者說自我安慰,這才強行將劍訣和論語聯絡在一起的。
第一式君子知人乃是攻伐招式,不過並非直接攻擊對手,而是封鎖對手的躲避空間,逼迫其自行撞在劍上。當然這一劍既掛了君子之名,自然不會太過咄咄逼人,若是對手後退的話,便可以避開這一式。
哪怕對手徑直撞上來,這一劍也並非置人於死地的殺招,而是要在對方撞上來時,向後收劍避開其要害。
當然那位武聖也不是傻子,萬一對手冒著受傷危險也要擊斃自己呢?難道學了這一招的儒生只能引頸受戮麼?
自然不是!
這一式還有個後手,若是敵人強行要以傷換命的話,只需一個斜挑便能刺破敵人心臟。
這後招極為陰損,有君子之名無君子之實。不過唐義十分喜歡,聖人都說過‘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若是對方收手,自己自然可以收手,可若是對方要殺自己,自己又何必留他一命?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
唐義曾用巨石試過這一招的威力,若是自己用木劍向前直刺的話,木劍便會崩斷,巨石上一點痕跡都不會有。可發動後手一個斜挑,竟直接在巨石上切出了一個數寸深的劍槽。
這還只是木劍,若真正的利刃該如何?恐怕一劍將人切成兩半都有可能吧?
修煉終於小有所成,唐義自然不想繼續在這裡待下去,只是崖高百丈,他又不會御劍飛行,該怎麼出去呢?
總不能自己施展劍法在石頭上切個槽向上攀爬吧?可第一個槽好切,上面呢?這劍法可不是貼身施展的,至少也要有一劍之地才行。
唐義躺在湖心小島上,吃了顆入口即化的果子,看著頭頂山谷大小的天空,覺著自己也是坐井觀天的蛤蟆。不同的是蛤蟆覺著天就那麼大,可他卻知道外面的天有多廣闊。
況且他還有很多事情沒做,還有跟多功德沒賺。
唐義喃喃自語的唸叨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通天路。”
唸到這裡唐義忽然坐了起來,雖說這最後一句是唐義自己加上的,可他實在是太想出去了,尤其是練武小成之後更想。捱了李老三那麼多回揍,怎麼著也要揍回來一次不是?
“書中要真有通天路,那該多好啊!”唐義長嘆了一口氣,正要再倒下去,忽然發現湖面竟泛起一陣波瀾,緊接著嘩啦啦的水聲便響了起來,湖面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降低,一條水做成的階梯從湖心小島,一直延伸向了山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