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恭作為李家嫡系軍頭,他的陷地營是李家軍的王牌,精通各類機關暗器,還能掘地為阱,讓敵軍防不勝防。這次對戰頡利騎兵,陷地營發揮了巨大作用,透過挖兔洞的方式讓頡利騎兵不敢縱情狂奔,吃盡苦頭,減少了一半的威力,當然這種辦法在山區才能發揮最大優勢,到了平原可就因地域限制,作用有限了。
李秀寧把羅禹的筆記心得給他看,足見他在李家的地位,其他各軍頭並沒有得到這種待遇。雖然羅禹的筆記寫得片面,只是把各種軍事思想籠統的概括了一下,後面附著的戰例很是牽強,為了論證前面提出的觀點,不得不安排各種巧合來印證。其實真實的戰爭過程哪有那麼多的巧合?
即便是這樣,在這個時代,有一篇這樣的軍事指導性檔案,李秀寧也驚為天人,她看後久久不能平靜。李孝恭是軍事家,他看後也不得不讚嘆,這些軍事思想必能在以後大放異彩。
《孫子兵法》作為軍事思想的源頭,它經過將近一千年時間洗禮,被奉為兵家之聖典,但《孫子兵法》核心在於挑戰規則,出奇制勝,規則就是沒有規則,講究謀略。表明從宏觀上我們需要在出兵前對敵我雙方決定勝負的政治、軍事、兵力等條件進行比較、分析和研究,估算出戰事的發展程序以及勝負的可能性,再製訂作戰計劃,這是戰前用兵的要領。
而羅禹寫的這些東西,雖有《孫子兵法》的影子在裡面,卻又另闢蹊徑,大講武器的作用,以人為點,以器為線,組成立體化戰線,把權力下放到每個隊的隊正以及伍長身上,讓他們根據戰場的變化靈活指揮,這樣子就算主將被擒或犧牲,仍能有效組織戰鬥。而一軍之統帥,用他的話說就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種人不是沒有過,蜀漢丞相諸葛亮就是代表,可幾千年來,只出現了一個這樣的人物,且最後還是累死在軍中。
有些觀點很危險,在帝制時代,雖說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語,但也不能一直抗命,惹火了高高在上的帝王,絕沒有好下場的。
羅禹在後面總結道:戰者,乃國家行動最後之延伸,勝敗關乎國家之本,故以勝為旨,戰爭的目的就是消滅敵之有生力量,其餘皆可棄之。確定戰略後,一切皆為實現戰略目標而服務。
李孝恭不知道這是羅禹在他時空幾千年的軍事濃縮思想,倘若現如今把這種思想奉為指導性思想,不知道隋朝庭會砍多少人的腦袋。
羅禹不管這些,他只是把這種觀點寫出來,讓李秀寧看看,她會有分寸的,至於以後能否到戰爭中去實踐,也不是他能作主的,除非自己也成為一軍之統帥或起兵與隋末群雄一較高下。
李秀寧的帳篷亮了一夜,她和李孝恭在裡面談論什麼沒人知道。清早起來後,羅禹發現雪終於停了,但北風卻沒停,愈刮愈烈,把沒有來得及上凍的需塊吹得到處亂飛,一時間白茫茫一片。
隊伍又起程了,帳篷被收起,全部裝於馬車上,不緊不慢的往北方走去。沒人來打擾羅禹,早餐是一個黃燦燦的窩頭和一碗蛋花湯,善兒送過來就立馬走了,話都沒顧得說上一句。
羅禹不免奇怪,這小孩子平時都喜歡跟自己聊上兩句,今日是怎麼了?難道李秀寧要疏遠自己?不過,這也不用擔心,如果真是這樣,就只好此處不留爺了。
按羅禹時空的發展程序,大業七年楊廣就要一徵遼東了,兩百多萬軍民慘敗於遼東城,次年又兵發遼東,被楊玄感造反破壞,十年,又三徵遼東,把好好的隋帝國弄得危如累卵,不過,也讓遼東高麗議和,承認大隋為宗主國。
大隋帝國經三徵遼東,元氣大傷,大業七年,王薄以一曲《無向遼東浪死歌》在山東起義,揭開了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煙塵的起義序幕,也敲響了隋王朝的喪鐘。
羅禹一直對楊廣抱有同情之心,他是一個偉大的帝王,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戰略家,可惜的是,他急燥的性格害死了他,最後指著自己的頭:好頭臚,誰當斬之而身死國滅。他在位時所有功績讓李唐撿了大便宜。
這個時空的楊廣會如何做?羅禹不知道,但聽說此時己在整軍備戰,加緊生產冬服,糧草已運抵涿郡,這些資訊無一不證明這個時空的楊廣也在準備東征,走向他應有的命運終點。
李秀寧終於來找羅禹了,親自來的,上了馬車就跪坐在羅禹面前,笑道:“參軍好興致,這本《山海經》看幾遍了吧!”
羅禹不好意思道:“將軍,實不相瞞,除《孫子兵法》外,您這裡的書我都沒看過……”
這是實話,就算在以前,羅禹也沒看過《山海經》原版,零星的瞭解到一點資訊,至於《左傳》、《漢書》原版就更沒看過了,《三國志》原版也沒看過,《三國演義》倒是看過好幾遍。
李秀寧訝然道:“那你平時看何書?”
羅禹笑道:“也不知道我爺爺收集的是不是孤本,在將軍這裡沒看到過,例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等。”
李秀寧道:“這些書我沒聽過,能不能麻煩參軍默寫出來,以供學習?”
羅禹道:“將軍,此三書被職下爺爺稱為啟蒙三書,如若能推廣開來,定是造福於民的大功!職下這就默寫出來交與將軍。”說完就馬上鋪開紙張,拿起毛筆正待研墨,李秀寧己動手研起墨來。
羅禹拱拱手,就開始憑記憶默寫起《三字經》來,當然,不該出現在這時代的人物羅禹想辦法抹掉了或刪掉了,不一會就寫完了,雖然被刪減了一部分,但大意沒變。李秀寧拿過看了起來,看了一遍又一遍,此時羅禹的第二篇《百家姓》己默寫完成。至於《千字文》,太難懂了,羅禹實在是背不下來了,前面兩篇是為了競賽而死記硬背下來的,不過好像手機裡有照片,記得是截圖儲存的,等下有空再抄一遍吧。
李秀寧用她的楷體重抄一遍後,心中掀起巨大波瀾,這兩篇文章通俗易懂,比之現在的啟蒙書籍不知好上多少,誠如羅禹所說,如能推廣開來,真是造福於民的大功啊。她見羅禹己放下筆,在一旁發呆,忙道:“還有一篇呢?”
羅禹苦笑道:“將軍,另一篇實在是背不下來,待職下慢慢回想,總能記起來的。”
李秀寧道:“無妨,參軍慢慢回想,有這兩篇已是大功一件,那我就不打擾你想文章了……”話還沒說完就起身下了馬車,往她馬車而去。羅禹看著她遠去的背影,搖搖頭,這風風火火的姑娘家怎地就當上將軍了呢?剩下的就不急了,那《千字文》還是不要馬上寫出來的好,太驚世駭俗了。
隊伍一直在往前走,羅禹被高粱飯折磨了好幾天了,不吃又沒有其他東西裹腹,為了不再吃這粗劣的高粱飯,他把早餐吃不完的窩頭收集起來,餓了就掰下一塊放在火上烤烤,以解飢餓之苦,高粱飯全部給了善兒這個小貪吃鬼,還要善兒替他保密,別告訴李秀寧,免得她又想方設法的給羅禹弄來吃食,讓羅禹搞特殊。
這一日來到大河壩,子午河橫穿山脈而過,不寬的河面冰凍起來,李秀寧安排斥候前去探測冰層厚度,看能否讓馬車安全透過。隊伍停了下來,羅禹下了馬車,被寒風一吹,打了一個冷顫,在溫暖的馬車上待久了,就不適應寒風了,這點羅禹很佩服那十幾個軍頭,他們從出發到現在都騎在馬背上,如若李秀寧不是要寫東西,她也會陪著。
咬了咬牙關,堅持了十秒,漸漸適應了外面的溫度後也就沒開始那麼冷了,放眼望去,右前方三四十米處有熱氣冒出來,想來是天然溫泉了。羅禹叫上善兒,踩著溼滑的冰凍路面,來到溫泉處。
這是一個十平見方大小的溫泉池子,周圍十幾米並無冰雪覆蓋,羅禹伸手摸了摸水的溫度,不燙,也就三四十度的樣子。天空灰濛濛的,一場大雪又在醞釀之中了。
讓善兒叫來李秀寧,對她說道:“將軍,天色將晚,職下建議今日就在此安營紮寨,大部分的軍士都都凍傷,不如在此把這地熱池擴大,讓大家泡泡,以解長途行軍之苦。”
李秀寧皺眉道:“斥候剛傳來訊息,子午河平日水流很急,現又上凍不久,馬車恐不能通行,在此安營也好,今晚應該還還一場大雪,希望明日我們能順利透過吧。”
她轉身就傳令安營,李孝恭讓陷地營的軍士來挖了一個百十平米,深三尺的大坑,然後再把溫泉水引入,待原來池子水位下降後,一名分水營的偏將身攜一把鏟子,跳入了水中,不一會就沽沽的冒起泡來,那泉眼的水以可見的速度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