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學院為了讓學生們更多的瞭解地球外的星體,他們將華楓那批學員放到了擬態教室裡。
此刻的華楓就像來到了木星衛星上一樣,空氣,重力,都是全真的模擬。他逐漸知道每當衛星進入木星的影子裡時,就發生衛星食。如果木星上有一個觀測者,他認為每隔一段時間t,就出現一次衛星食,t等於衛星繞木星轉一圈的時間。如果L為木星到地球的距離,那麼,這個訊號要經過一段時間L/c後才能到達地球。
如果令l表示在衛星轉一圈的時間裡距離L的改變數,那麼在地球上的觀測者看來,每相鄰兩次衛星食之間的時間間隔就稍有不同,而為t+l/c.因此從地球上看到的衛星食週期就要比從木星上看到的真正週期長些或短些,這要看距離L是增加還是減小而定,從地球上觀測時,衛星轉
圈所需的時間等於t
=Nt+l
/C 上式中I
是在衛 星轉
圈的時間裡距離L的總改變數。這裡有兩個未知量t和c,它們可以根據兩個適當選擇的觀測來確定。
首先,地球和木星之間的距離L經過一定時間t
。後又相距同樣遠。我們可以估計一下這個時間間隔t
。內發生的衛星食數N。因木星運動得比較慢,所以可以近似認為僅取決於地球的軌道位置,故可把t
。取為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所需的時間,即一年。由此可求出t。
其次,我們從地球和木星相距最近時的那個位置開始,數一下半年時間內發生衛星食的數目N',此時l'N等於地球的公轉軌道直徑(即1個天文單位約3×108公里)。我們由此可計算t'N=N't+l'N/c。透過觀測得到延遲時間t'NN't為17分即約1000秒,由此得到C=300000公里/秒,它十分接近光速的精確值。
1727年布拉德萊發現。因光速有限而引起的另一效應——光行差現象。即所有恆星似乎在作一種共同的週年運動,它顯然與地球繞日運動相對應。從粒子的觀點來看很容易理解這一現象。如果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則為了觀測一個天體,我們必須將望遠鏡鏡頭直接對準該天體,相反,如果地球正在向右運動,則望遠鏡鏡頭必須b所示那樣傾斜一個角度。有關光的傳播性質的研究導致了日後狹義相對論的出現。
據臺灣“今日新聞”23日報道,美國天文學家日前公佈最新訊息稱,太陽系中擁有最多衛星的行星木星被發現還有2顆新衛星,這2顆衛星是由美國卡內基研究所的謝柏德在2011年9月觀測時發現的。
據介紹,這2顆新衛星的直徑只有1到2公里,比月球還小,形狀不規則,其中一顆距離木星約2000多公里,公轉一圈約582天。另一顆距離木星約2300多公里,公轉一圈約725天。
科學家表示,木星的66顆衛星中,有52顆繞木星公轉的方向,和木星自轉方向相反,而且大多位於較遠的外圍區域,因此,科學家推斷這些衛星是被木星重力捕獲的彗星或小行星,不是木星的原生衛星。
據瞭解,這2顆新衛星將會由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太陽系天體命名委員會來命名,未來也會依照傳統命名方式,以最末字母為“e”的希臘天神宙斯(Zeus等有關神話人物來替新衛星命名,而目前累計的木星衛星總數已達66顆。
土衛六(Tita
,又稱為泰坦星)是環繞土星執行的一顆衛星,是土星衛星中最大的一個,也是太陽系第二大的衛星。荷蘭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在1655年3月25日發現它,也是在太陽系內繼木星伽利略衛星後發現的第一顆衛星。
由於是太陽系唯一一個擁有濃厚大氣層的衛星,因此被高度懷疑有生命體的存在,科學家也推測大氣中的甲烷可能是生命體的基礎。土衛六可以被視為一個時光機器,有助我們瞭解地球最初期的情況,揭開地球生物如何誕生之謎。
土衛六上的表面重力極低,和月球相當,但又擁有濃厚大氣層,其表面的大氣壓約為地球的1.5倍,這種奇特的現象對研究行星大氣學是一個很好的題材。同時濃厚的大氣加上相當低的表面重力令登陸和起飛更容易。
惠更斯簡單的把這顆他發現的衛星稱為“Sa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