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根據中國的考古學家在中國東海沿岸的發掘,都指出曾有一段時間,海岸線比當今的海岸離開得更遠。
我國上古的這次大洪水的記載:
《山海經·海內篇》記載:“洪水滔天,鯀竊息壤以湮洪水。”
《孟子·滕文公》記載:“當饒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水逆行,氾濫於中國。
女媧補天——
除大禹治水外,我國另一次著名的大洪水出現於女媧補天的故事裡。《淮南子·覽冥訓》曰:“望古之際,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炎而不滅,水泱泱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蒼天補,四極正;**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
阿美族的大洪水傳說,又稱作撒基拉雅的洪水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神要人們在重要的節日前必需要祭祠神靈,但是連年豐收讓人們遺忘了敬神,神明大怒降下洪水,淹沒了許多部落,其中一位部落酋長帶領他的人民爬到撒基拉雅高山上避難,但是洪水還是不停地向上漲,後來酋長接到了神明的指示,要一對男女當作祭品,酋長的女兒和一位青年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讓撒基拉雅人得以繁衍。
泰雅族的傳說中,他們的祖先誕生在太古時代的Pasvaka
,Pasvaka
意指石頭裂開,人由此誕生,誕生的一男一女結為夫妻,生下泰雅族的祖先,並繁衍許多子孫。一日,天忽然降下大雨,到處都受到洪水的侵襲,人們逃到了大霸尖山山頂後,發現有一對兄妹,觸犯了禁忌結為夫妻,族人將他們丟入水中,大水立即退去,並形成了兩條河,一條是雄河(大安溪),另一條則是雌河(大甲溪)。
美國印第安人中最大的一支阿風族的蒙登亞人以及加州南部屬於諾瑟族的印第安人都有類似的洪水傳說。在人類神話記憶中,這場大洪水鋪天蓋地,非常遼闊壯觀。據有關專家統計,全世界已知的洪水神話和傳說有50多則。大多脈絡清晰,敘事完整,而且經考證,絕大部分洪水傳說各自獨立形成,即純粹是本民族的口頭傳敘,與某一類主導地位的文化毫無關係。
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最基本的問題上:一是遠古初民時代究竟有沒有一場世界大洪水?二是世界上普通流行的大洪水傳說是怎樣起源的?比較有影響的說法有3種:
克萊默等學者認為:世界性的大洪水純系子虛烏有;各地的洪水傳說大多起源於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他們依據是考古發現。本世紀初發現了載有最早洪水傳說的蘇美爾泥板;爾後在蘇美爾古城烏爾的發掘中,又在地下發現了11英尺厚的沙層。據考是公元前4500年前後兩河流域的一次特大洪水堆積出來的,洪水還淹沒了一個叫烏博地安的史前民族。故克萊默等人深信,蘇美爾的洪水故事是這一次大災難留下的記憶,經民間傳說誇大為世界大洪水。這一故事透過在古巴比倫人、猶太人等許多民族中的流傳而逐步演化為世界性文化現象。
另一種意見截然相反。他們認為,地球第四紀冰期在12020年前開始退卻時,氣候轉暖,冰河大量融化氾濫,海水不斷上升,吞沒了出露的大陸架和陸橋,併發生普遍的大海浸,淹沒了許多海岸和部分陸地。故世界性的大洪水確實發生過,但並沒達到淹沒一切的程度。當時靠海及靠水的人們損失巨大,被迫向高地遷徙,隨之帶去了可怕的洪水故事。因此世界上大多數地方都有關於世界大洪水的傳說。許多淹沒在海水之下的文明遺蹟及大海浸的痕跡成為此說的有力論據。
此外,以英國富勒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提出:世界大洪水可能的。他們認為各種洪水故事的起源不盡相同,是共出一源。在古代世界的各個地方,火山地震引起的海嘯、颶風掀起的海水猛漲、大雨或融雪造成的大氾濫,都不可能被深受其害的人們傳說為世界大洪水。並且,不少故事純粹不是神話,是主觀想象的結果,因而是足信的。
華楓知道人類在地球的衛星月球上也建有臨時基地,而月球可能形成於約45億年前,在地球形成後不久,有關它的起源有幾種假說,得到更多事實證據支援的說法是它形成於地球與火星般大小的天體“忒伊亞”之間一次巨大撞擊所產生的碎片,在地球外圍聚集而形成的“大碰撞起源說”。
月球正面大量分佈著由暗色的火山噴出的玄武岩熔岩流充填的巨大撞擊坑,形成了廣闊的平原,稱為“月海”,實際上“月海”中一滴水也沒有。月海的外圍和月海之間夾雜著明亮的、古老的斜長巖高地和顯目的撞擊坑。
它是天空中除太陽之外最亮的天體,儘管它呈現非常明亮的白色,但其表面實際很暗,反射率僅略高於舊瀝青。由於月球在天空中非常顯眼,再加上規律性的月相變化,自古以來就對人類文化如神話傳說、宗教信仰、哲學思想、曆法編制、文學藝術和風俗傳統等產生重大影響。
月球的自轉與公轉的週期相等(稱為潮汐鎖定),因此月球始終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地球海洋潮汐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月球引力的作用。
由於地球海洋的潮汐作用力與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地球的自轉總是受到一個極其微弱的作用力在給地球自轉“剎車”,長期積累下來,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地球的自轉週期越來越慢,一天的時間極其緩慢地增長,大約幾年增加1秒;由於地球的反作用力,使月球緩慢地距離地球越來越遠,每一年遠離地球大約3.8厘米。月球與太陽的大小比率與距離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視大小與太陽幾乎相同,在日食時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陽而形成日全食。
月球是第一個人類曾經登陸過的地外天體。1958年美國和前蘇聯發射的月球探測器都宣告失敗。1959年前蘇聯和美國分別成功發射了“月球號”和“先驅者號”月球探測器。1969年美國的阿波羅11號實現了人類首次載人登月,相繼阿波羅12、14、15、16和17號實現載人登月,一共有12名美國宇航員登上月球開展科學考察、採集月球樣品和埋設長期探測月球的科學儀器,共帶回地球381.7千克月球樣品,大大增長了人類對月球起源、演化的認識。迄今為止人類只有這12名美國宇航員登上了地球以外的天體。
月球以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轉。這個軌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圓稱“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於天赤道,也不平行於黃道面,而且空間位置不斷變化。週期27.32日。月球軌道(白道)對地球軌道(黃道)的平均傾角為5°09′。但是已知月球平均每年以3.8cm的速度逐漸與地球離去。
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週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恆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或“潮汐鎖定”,幾乎是太陽系衛星世界的普遍規律。一般認為是衛星對行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在橢圓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
月球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執行(月球公轉)一週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恆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恆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執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週期和它的公轉週期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導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
從地球上看月亮,看到的月球表面並不是正好它的一半,這是因為月球像天平那樣擺動。地球上的觀測者會覺得:在月球繞地球執行一週的時間裡,月球在南北方向來回擺動,即在維度的方向像天平般的擺動,這被稱為“緯天平動”,擺動的角度範圍約6°57′;月球在東西方向上,即經度方向上來回擺動的現象,被稱為“經天平動”,擺動角度達到7°54′。除去這兩種主要的天平動,月球還有周日天平動和物理天平動,前三種天平動都並非月球在擺動,是因為觀測者本身與月球之間得相對位置發生變化而產生的現象。只有物理天平動是月球自身在擺動,而且擺動得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