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楓聽到老師繼續說道:除了滿足好奇心以外,探索外星文明還將對人類的發展提供許多便利:
1. 如果可以發現了更加先進的文明,那麼顯然可以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借鑑模式,也許發展程序會少走很多彎路;
2. 人口的飛速增長,已經使地球越來越難以支援龐大的能源消耗,生態環境等問題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健康生活。也許真的有一天,地球無法適合居住,像火星(或者更遠卻更好的星球?)移民同樣將得益於外星文明的協助。
雖然我們推測在宇宙中、在銀河系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外星文明,但是他們為什麼不與人類建立直接聯絡,而讓人類做著可能是無益的努力呢?我們能找到這些宇宙兄弟呢?也許他們也在尋找我們,但是由於同樣的原因被阻擋在遠方。這些原因可能是:
龐大的宇宙空間使相互聯絡異常困難。據推測,在銀河系中,最大的可能結果是500個恆星產生一個外星文明,這樣,我們只有找到501個恆星才有可能找到外得文明,根據恆星密度,500個恆星所佔空間半徑為35光年,這意味著最近的外星文明可能在35光年以外,我們向那兒發一個訊號,最快也在要70年後才能收到迴音。
我們使用電磁波和外星聯絡,但是由於電磁頻譜極寬,我們也不知道他們使用何種頻譜。
由於存在著不同型別的文明,假如對方是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達到Ⅱ、Ⅲ型文明,那麼他們就可能對我們不屑一顧,避而不見。如果對方的文明程度比我們低,他們也無法和我們相互聯絡。
我們考慮的都是與地球文明相似的文明,但如果有其他生命形式呢,比如矽人,比如科幻小說中的蜘蛛人、小綠人,它們就無法和我們交流。並且假如它們是採用我們所未知的形式存在的話,我們也只好永遠對它們保持未知。
在距今不太遠的古代 ,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當人們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時,為了儲存和傳遞資訊,往往把寫有資訊的紙條放在瓶子裡,然後封緊,扔進大海。這些瓶子可能隨著洋流被衝到岸邊,從而被人發現,進而獲知傳遞資訊者的狀況。但這種“漂流瓶”的方法極不可靠,因為它有可能並不漂到岸邊,而是在大海中繼續“流浪”。這樣,幾百年、幾千年、甚至上萬年後,傳遞者的資訊也就石沉大海,再也無人知曉。
就像古人在茫茫大海中旅行一樣,現代人在茫茫宇宙中的“旅行”也只好採用一種“現代漂流瓶”的方法進行聯絡。這種方法就是在尋找外星文明時,使用一些可能與外星文明共通的東西(主要是電波和數字)作為資訊的載體;進而透過這些宇宙語言,來和外星人交流。
無線電是與外星文明打交道的一種合理方式。因為採用電波的技術水平是具有文明的社會都有可能達到的。它的速度和光一樣快,而我們目前最快的宇宙飛船速度只能達到光速的幾千分之一。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有4.2光年遠,假如我們要到那兒,即使坐上最快的飛船,也要飛2.5萬年;而大多數恆星比這還要遠。同時,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我們無法乘坐宇宙飛船和外星文明交流。
事實上,早在19世紀,人們就在想辦法和外星文明取得聯絡。在20世紀的四分之一的時間內,我們已在不停地用電波轟擊太空,現在電波在所有方向上已經傳播了70光年,覆蓋了數千個恆星系統。我們可以設想,某個星球上的智慧生命,可能現在已經開啟收音機,正在收聽地球上的一些流行歌曲。
1960年和1972年,美國實施了聆聽鄰近兩顆恆星無線電訊號的“奧茲瑪”計劃,1974年向武仙座拍發了一份簡短電報。
怎樣才能使外星文明接收到我們的訊號呢?我們知道,電波訊號傳得越遠越微弱,再加上其他輻射、雜音的干擾,外星文明收到訊號的可能性很小。科學家發現:為了使宇宙中的外星文明接收到我們的電波訊號,必須建立一個發射臺,其發射功率與一顆中等恆星的輻射功率相當。
如果用21厘米波發射只有智慧生物才能接收的單頻訊號,不僅需要功率驚人的發射機,還要配備一組龐大的球形天線系統。如果發射功率為10的26次方瓦,作用距離要求達到3萬光年,其球形半徑應達到0.1天文單位(約1500萬千米)。儘管地球大氣層對21厘米波的吸收率只有1%,但這個系統消逸在大氣層中的能量高達10的24次方瓦,是地球吸收太陽能量的百萬倍。因此,一旦這座無線電發射機啟用,人類末日也就降臨了。
因此,如果必須有這樣一座發射臺,我們也只能把它建立在宇宙空間。但是,在宇宙空間建造其代價不菲。比如說,我們要在離地球100個天文單位的地方建一座功率為200千瓦、球形天線半徑為5000千米,作用距離為1萬光年的無線電發射臺,採用平均密度為100千克/(米∧3的材料,則球形天線的全部質量為5×(10∧19噸,約是地球質量的五百分之一。
如使用千分之一光速的核動力飛船運送這些金屬材料,在飛行中將釋放的能量,一般應限制在恆星輻射能量的0.1%範圍內。在太陽系中,是3×(10∧23瓦。用滿足這個條件的飛船運送天線材料,至少需300萬年。再加上挖掘材料、原料、燃料,運送勞動者、食品,需3000萬年。此外,當發射臺完工後,每年要消耗1億噸核燃料,並且我們建立與發射臺保持聯絡的線路所需功率大大超過發射臺的功率。這太過分了!人類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就是能夠進行的話,也將是得不償失的。
如果採取接收外星文明訊號的方法,造價要低廉得多,並且可行性要大一些。這樣我們就必須建立多路窄頻全向接收天線系統,以接收外星來的訊號。但是外星文明發出的訊號,即使是在很近的行星系統裡,由於各種干擾,我們也很難收到。
假定在通訊的時候,對方發出極強的電波,地球這邊的裝置也能夠收到。那麼首先地球上的射電望遠鏡就必須對準銀河系中上千億個星球,而對方由於並不知道地球,也必須向上千億個星球發射訊號,這樣,兩者相遇的機會太少了。 即使相遇,我們收到了外星文明的訊號,那又當如何?由於宇宙空間異常遙遠,離地球數萬光年。在這期間,地球文明和對話的外星文明還是否存在,恐怕難以知道。
即使收到外星文明的訊號,我們能否分辨和識別,也是一個問題。1899年,電氣技術者尼可拉泰斯拉,用剛發明沒有多久的無線電接收到奇怪的電波記號;後來,在美國和歐洲間的無線通訊才剛開始,一位無線電愛好者,收到比自己使用的周波數還低很多的記號,當時被認為是火星傳送的電波;但是,這些電波記號到底從哪兒來的,沒有人能夠知道。
到一個世紀後的今天,雖然天文學家們每天接受到無數的電波,但由於這些電波可能來自地球本身,也可能是來自地球發射的探測器、衛星,因此很難分辨。
看來,“櫻桃好吃樹難栽”。雖然採用無線電波的方式是最合適的方法,但實施起來無疑是困難重重。儘管如此,科學家們絲毫沒有放棄用電波與外星文明取得交流的努力。1982年夏天,IAL(國際天文聯盟)曾開展地球外生物大搜尋,1992年10月,美國在波多黎各和加利福尼亞啟動了兩個強有力的射電望遠鏡,叫做“微波探索計劃”。
以往科學家喜歡用1420兆赫到1720兆赫的微波進行接收,這一區域叫水洞,被認為是外星人最可能用的發射頻率。為什麼呢?因為一個水分子(H2O)由一個氫原子和一個氫氧根(OH)組成,當氫原子在空中相撞時,輻射出來的能量頻率為1420兆赫,當氫氧根(OH)在空間相撞時,輻射的能量頻率為1720兆赫,因此稱為水洞。
由於氫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元素,智慧生命可能採用這種方式發射電波;並且水洞還是波譜中一段比較安靜的區域。氫原子的輻射很微弱,而在其他一些波段裡則有很多強輻射,這樣就會干擾可能會有的智慧生命的訊號。1960年的奧茲瑪計劃就因干擾太大而毫無結果。
微波探索計劃則不同。它可以同時接收1000多萬個頻道,它在30秒鐘中得到的資料比過去30年還多。
它目前有兩個計劃:一是目標搜尋,在10年內採用水洞內的頻率搜尋類似太陽的1000顆恆星,或距地75光年內的所有恆星;二是太空環視,在10年以1000兆赫至10000兆赫的波段搜尋每個地方。這一計劃實施的當日是紀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500週年紀念日,表明了地球上的科學家尋找外星文明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