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曾有科學家懷疑這次的末日浩劫和超新星爆發有關。”雲夢收起思索說道。
她看到一旁的華楓剛剛做好一頓早餐,如往常一樣的營養早餐。儘管吃飯在他們這個時期已經不是特別有必要堅持的事情,但華楓似乎並不想因此放棄吃飯。
“2016年1月14日,由中國北京大學研究員東蘇勃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宣佈,他們觀測到人類歷史上記載的迄今最強的超新星爆發,其爆發強度超過典型超新星約兩百倍,是上一個紀錄保持者的兩倍以上。
但每一次超新星爆發都並沒有引起科學家的重視,大部分只是認為距離遙遠,僅僅是作為一般的天體現象來對待。”華楓擺好雲夢的餐具,一邊招呼雲夢過來,一邊說道。
按照慣例,當國際天文聯合會收到發現超新星的報告後,他們都會為它命名。名字是由發現的年份和一至兩個拉丁字母所組成:一年中首先發現的26顆超新星會用從A到Z的大寫字母命名,如超新星1987A就是在1987年發現的第一顆超新星;而第二十六以後的則用兩個小寫字母命名,以aa、ab、ac這樣的順序起始。
專業和業餘天文學家每年能發現幾百顆超新星(2005年367顆,2006年551顆,2007年572顆),例如2005年發現的最後一顆超新星為SN 2005
c,表示它是2005年發現的第367顆超新星。
歷史上的超新星則只需要按所發現的年份命名,如SN 185、SN 1006、SN 1054、SN 1572(第谷超新星)和SN 1604(開普勒超新星)。自1885年起開始使用字母命名,即使在那一年只有一顆超新星被發現(如SN 1885A和1907A等)。表示超新星的字首SN有時也可以省略。
有4個大型天文臺的發現不用上報國際天文聯合,他們分別是Nea
by Supe
ova Facto
y,Catali
&ne T
a
sie
t Su
vey,ROTSE collabo
atio
&na
T
a
sie
t Facto
y。這4大天文臺都有獨立的超新星命名規則,有時候一些發現也會有得到常規命名,或者用個超新星的座標來表示,再或者有些超新星都不會有命名。
如世界著名的帕洛瑪山天文臺的Paloma
T
a
sie
t Facto
y發現的超新星,都以PTF為開頭,我國天文愛好者孫國佑和高興發現的大陸首顆業餘超新星,就獲得了帕洛瑪山天文臺給予的編號PTF10ac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