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楓在飛速下降幾百米後開啟了降落傘,找準位置準備下降,他慢慢調整飛行姿態,雲夢和白鳳慢慢跟著他下降。在即將到達河灘的時候,他看到不遠處有大量的雪橇犬在等著他們,他們開啟地圖發現接應點在80公里的地方,任務說明書上不準使用原力做動力的情況下,在最快的時間到達,便能獲得入學的資格。
每個落地的人都在盡最快的速度找到適合自己的雪橇犬,華楓和雲夢、白鳳找到了一個能夠承載三個人的雪橇犬,沒有過多猶豫,他們便迅速出發了!
阿拉斯加雪橇犬(拉丁學名:Alaskan&nute),也叫阿拉斯加犬,是最古老的極地雪橇犬之一,它的名字取自愛斯基摩人的伊努伊特族的一個叫做馬拉繆特的部落。這個部落生活在阿拉斯加西部一個叫做科策布(Kotzebue的岸邊。
在阿拉斯加成為美國領土的一部分之前,這一地區叫做Alasyeska,翻譯出來就是“廣闊的土地”,這是發現這一地區的俄國人給它取的名字。
這種犬與同在阿拉斯加的其它犬種不同,四肢強壯有力,肌肉發達,培育它的目的是為了耐力而不是速度,因為它們的主要用途是拉雪橇。成年阿拉斯加犬有著安靜、高雅的氣質,對主人非常忠心。
阿拉斯加雪橇犬是最古老的極地雪橇犬犬種之一,該犬體格強健、有力,胸深且強壯,肌肉發達。腳墊著地,站姿良好,盡顯活潑。頭部高昂,雙眼充滿警覺,顯示出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頭寬。耳為三角形,警覺時會豎立。口吻大,寬度自根部向鼻子方向僅略微變小。口吻不尖不長,也不短粗。
背毛厚,外層被毛足夠長且硬,對底層羊毛狀被毛有保護作用。阿拉斯加雪橇犬的毛色多種多樣。其面部的斑紋是一個顯著的特徵,其中包括頭上的帽狀斑紋以及全白色或帶有條紋的面部。尾部被毛充分,舉起過背,外觀如波狀羽毛。阿拉斯加雪橇犬的骨量大,腿強健,犬足佳,胸深,肩部有力,並具備其它所有工作所需的身體特徵。其步態要穩、協調、不顯疲憊、效率高。
華楓知道這次途徑的城市裡有一座叫做以納城的地方:以納城的名字源於一位名叫以納的淘金者。公元1880年,以納和他的同伴在當地土人的帶領下,在這裡發現了蠶豆般大的天然金塊,後經勘探表明,金礦儲量豐富,繫世界上最大的三個金礦之一。
此後,淘金者接踵而至,遂使這個地方從一片荒涼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繁華的鬧市。2012年,這裡的金礦早已經停產,但當年為淘金者服務的商店、銀行、酒吧、戲院、賭場依然風貌猶存,保持著百年老店的模樣,只不過服務物件變成了外地遊客。
隨著美國西部的逐漸開發和西部鐵路大動脈的修建,華人勞工又北上進入到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地區。
1898年中國的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曾到美洲新大陸作了一番考察。他在《新大陸游記》中寫道:“英屬加拿大凡分七省,其沿太平洋海岸者為佈列地士哥倫比亞省(今譯不列顛哥倫比亞)。計加拿大全屬華人約二萬,而哥倫比亞省居十之六七焉。哥倫比亞省之首府曰域多利(今譯維多利亞),其附近大都會曰溫哥華,華人俗稱鹹水埠;曰紐威士綿士打(今譯新韋斯特明斯特),……華人來者最眾。計全盛時代,殆不下七八萬人。”
梁啟超的足跡僅到現今維多利亞港海域,再北上一點兒就是阿拉斯加,可惜他最終沒有邁進阿拉斯加,因此沒有留下關於阿拉斯加華人移民的文字記錄。我們只能根據現存的蛛絲馬跡來尋覓阿拉斯加的華人蹤跡。
金礦是早期華人移民集之地。最初的金礦皆散佈在江河之濱,人們使用簡陋的工具從沙裡淘金。後來進入地下礦洞的開採。1913年以後,阿拉斯迦納的金礦經歷了一次技術革命,採用了許多先進的機械裝置,使金子產量劇增。2012年這個礦洞已經棄置不用,成為遊客觀光的地方。穿過360英尺的隧道,便到達礦脈的開採地。遊客可以花不多的錢購買一些礦砂,然後嘗試著在水槽裡篩選淘金,所得金砂歸己所有,並可將這些金砂拿到禮品店裡兌換成現金。
當然,19世紀淘金者的生活並不像2012年的遊客這麼浪漫和愜意,他們的工作十分艱苦,而所得又寥寥無幾。為了擺脫精神上的苦悶和孤獨,下班後免不了放縱一下:狂飲、濫賭和嫖妓,於是小鎮上便出現了酒吧、賭場和妓院。
同時,為了維持正常的日常生活,餐廳、商店、理髮館、雜貨店、洗衣房、劇場等是必不可少的。操三刀--菜刀、剪刀和剃頭刀的職業與華人關係最密切,因為開餐廳、洗衣房(包括裁縫店)和理髮館的多是華人移民。一方面他們用這三把刀為淘金工人服務,一方面又靠這三把刀賺錢謀生。早期的中餐館俗稱雜碎館,據說起源於李鴻章訪美的時候曾經用雜碎菜招待美國人。
中餐館之所以能夠在美國長期生存發展,就其根本原因還在於它符合華人移民的飲食生活習慣。無論19世紀或21世紀,中餐館的主要消費者畢竟主要是華人,西人無非偶爾來嚐嚐鮮。華人開的雜貨店也主要是為華人服務,許多商品直接從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進口,因為許多東西在美國本土是從不生產亦不使用的。
隨著城鎮規模的發展,一些公共設施也開始興建起來。市政府、法院、監獄、教堂、公園、學校、消防隊相繼出現。我看到城市消防隊的門前立著一塊木牌,上面寫著建立於1898年,正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
除開金礦之外,鐵路是華工又一聚集之處。修建橫跨美洲大陸的鐵路運輸大動脈,無疑是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其自然條件的艱難險阻,讓我們至今乘坐火車通行時都不禁要動容驚歎。
在阿拉斯加的斯康葳(Skagway)有一條稱為白色通道(WhitePass)的鐵路,修建於1898年,堪稱“世界景觀鐵路”,因為它在3000英尺的山頂上蜿蜒曲折地蟠曲20英里。地勢險峻,風光綺麗。一年之中只有5--9月可以通行,其餘時間皆是白雪皚皚,故有白色通道之名。2012年,遊客花103美元購一張車票,就可以乘坐老式的蒸汽火車兜一圈。
泰國有一條“死亡鐵路”,是二戰時期日本人利用戰俘修建的從泰國通往緬甸的鐵路。因那裡氣候炎熱,瘴癘流行,平均下來,每鋪一根枕木,就有一個戰俘死亡。如果說“死亡鐵路”以炎熱著稱的話,那麼阿拉斯加的“白色通道”則以寒冷令人生畏。可以想見,當初修建這條鐵路的時候,不知有多少華工曝屍雪域。
20、21世紀以來,華人在美國西部開發史上的卓越貢獻越來越得到美國朝野的一致肯定,不僅在許多英文著述增添了記錄,而且還在一些地方樹起了永久的紀念碑。反映了時代和社會的進步。
梁啟超在《新大陸游記》中說:“哥倫比亞省之工人,以做沙文魚為最多。……日本人在此者,亦以魚為業。然日人則採魚也,華人則制魚也。採漁,每人每日工價,優於制魚者數倍。然此地西人,限華人非已入英籍者不得采魚。故雖以此區區之利權,亦不得與他族竟。”
現今,究竟有多少華人在阿拉斯加生活?因為缺乏統計數字,故誰也無法說清。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阿拉斯加華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已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最明顯的事例是,過去華人開的雜貨店,商品單一,規模很小。21世紀,就連禮品店,也開成大型超市。
顧客可以提著籃子,在裡面隨意挑選。許多印著阿拉斯加字樣的T衫,以及帶有印第安人、愛斯基摩人文化特點的紀念品和日用品,其實都是在中國生產的。只要稍加留意,便可發現madeinchina的標識。這都是華人商家充分利用中國人工和原材料便宜的優勢,去中國大陸組織的貨源。
除開在阿拉斯加定居的華人外,來阿拉斯加旅遊的眾多遊客中,也有不少的華人。
在旅遊風景名勝之地,抑或是人聲嘈雜之處,甚至人跡罕至的地方,都不難看到黑髮黃膚的華人身影。
這些在22世紀的今天,變化並沒有特別的大,就像此刻遊蕩在華楓他們耳邊凜冽的風聲一樣,前路如何,只有到了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