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能明白楊昭的意思,也覺得自己的想法很大膽。
這幾年來,楊昭的潛力如何,他們可以看到,也能判斷,一起混下去不會吃虧,還能幹一番大事,改變自己的人生。
等到他們離開帳篷,楊昭又簡單地規劃,回洛陽應該做的事情。
第二天早上。
楊昭集合自己的部下,還有關張二人,在公孫瓚的帶領之下,回去薊縣。
離開管子城之前,楊昭讓人回去良鄉,傳了兩個訊息。
第一個訊息,是給劉備的,告訴劉備如果在良鄉待不住,直接去薊縣見他們,反正叛亂被平息,良鄉的防守交給田疇即可。
以劉備喜歡出風頭,渴望功勞的個性,一定會去薊縣見孔融,還有他的師兄公孫瓚。
第二個訊息,是給田疇的。
楊昭告訴田疇,先在良鄉待下去。
他會幫田疇請功,擔任良鄉的縣令,先留在良鄉,以後對他大有用處,如果田疇不願意留下也可以,另外再安排。
但是無論願不願意,田疇也要把製鹽的那些東西,全部燒燬,再幫他告訴甄儼,暫時不會製鹽,至於以後賣不賣鹽,以後再說。
目送著傳信的人,離開管子城去良鄉,楊昭就跟上公孫瓚趕路,但是有一種預感,這次離開,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再回生活了那麼久的良鄉。
那是他穿越之後,待過時間最長的地方。
跟隨在公孫瓚身邊,走了大概五天,他們終於來到薊縣。
薊縣是幽州的治所。
幽州刺史孔融,就在這裡辦公。
普通士兵只能在城外的軍營駐紮,楊昭安排好了營地的事情,就和公孫瓚進城見孔融。
關於楊昭的事情,以及平定亂賊所做的一切,早就有人送回薊縣給孔融,他們剛走進刺史府,就看到孔融已經在等待了。
“見過刺史!”
楊昭和公孫瓚他們,齊聲說道。
再作揖一禮。
“諸位不用多禮!”
孔融的目光一轉,落在楊昭身上,笑道:“這位一定是楊明光,子幹在書信裡就把明光的事情都告訴我,此次能平亂,全靠明光。”
楊昭客氣道:“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能平亂逆賊,是全部將士的功勞,非我一人。”
“說得好!”
孔融很欣賞,楊昭在這個時候,還能不居功,又道:“明光的事情,我已寫成奏章,讓人送去洛陽,再過段時間,等陛下的詔令下來,我們大概能一起回洛陽。”
“使君也要回洛陽?”
公孫瓚好奇地問。
孔融點頭道:“張舉和張純造反,我未能提前察覺,導致公綦稠校尉戰敗,是我的失職,陛下已經決定,再調任大宗正劉虞為幽州刺史,我也要回洛陽,另外有任命,所幸有明光,否則我還有可能被問罪。”
楊昭記得,張舉的叛亂後,劉虞再任幽州刺史。
至於孔融,應該是先回洛陽,然後被董卓弄去北海,為北海相。
這些還在原本的軌跡上,沒有被楊昭改變太多,那麼接下來的歷史事件,還是可控的。
楊昭還能按照未來的事件,進行某些改變,控制自己的人生程序,走在想要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