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正題,班定遠也就立馬擺正了姿態,輕咳一聲,對李紳說道:“李相,在下代表的事漢朝朝廷正式與貴國進行平等邦交,
具體的事項已經在遞交的國書上書寫的明明白白,漢朝想要與貴國進行商務、軍事以及經濟文化領域各方全面的合作,
從而達到共贏的態勢。”
李紳微微一笑:“那麼敢問班使臣,何為共贏?”
班定遠道:“我國向貴國採購過剩礦石原料,在境內開礦辦廠,必會給予貴國相應利潤,
貴國也可以向我漢朝採購所需貨物盈利,此舉對兩邊而言豈不是經濟方面雙贏?
我國向貴國出售最先進火器裝備,幫助貴國將落後的武器淘汰,從而提升軍隊戰鬥力,這不是軍事上雙贏?
我國與貴國可以對民間文化進行通力調查,幫助百姓豐富精神物質生活,提高眼界見識,豈不是文化上雙贏?
李相想一想,在下所舉三條哪一條不是利國利民之策?對貴國與本朝皆是互贏共利?”
李紳聽完,眼前一亮,很快陷入沉思。
按照班定遠所說,如果金國真的按照這樣的設想發展,金國國力必將再提升幾個臺階。
商市互通,可以促進國庫收入,不用只依靠每年兩季的農稅來維持日常開銷。
軍事合作,可以把軍中落後的武器全部換裝成新的裝備,從而提高戰鬥力,畢竟火器的威力他已從章桂口中瞭解了大概。
至於民間文化交流,也可以讓積怨已久的萬民得以對朝廷官場的矛盾向外轉移,緩解中央的壓力。
如此算來,班定遠的“邦交”提議,的確對雙方都有利。
只是,李紳明白,想要這三條完全落實,基本是不可能的。
首先第一條,礦石不得資敵這條就是大金鐵律。
南澳境內礦產豐富,但開採力度卻十分有限,至今為止也不過十三處官礦運營,且多處於斷續狀態,民間礦場無論規模還是數量都很小。
這是因為金國統治者認為,礦場容易聚集一群青皮無賴,且礦工自有史以來就是一群好狠鬥勇之輩,他們若是聚集一處鬧出事來,夠地方官府喝上一壺的。
也只有在氣候青黃不接之際,眼瞅百姓活不下去才會“開恩”,“賜”民與官場勞作,以示皇恩浩蕩。
但一旦等災情平復,這些百姓就又會被迅速趕回各自屬地,為的就是防止礦工抱團威脅地方治安。
至於軍事合作這塊,更是不可能實現。
其實李紳十分清楚,南洋諸國中,金國之所以能夠威懾四夷,憑藉的不是什麼先進的軍事技術,完全是碾壓的人力而已。
但若是論士兵裝備,多年前呂宋之戰就已經落後與敵了。
呂宋的軍隊裝備著烏茲鋼鍛造的兵器,身披柳葉拼接的甲冑,擁有踏弩、石炮等重型防禦武器,更有一支能夠在海洋中疾馳的艦隊。
而當時的金軍士兵武器原料依然是落後的生鐵,鐵甲普及率不足全軍10%,海軍更是落後大截,靠的是幾倍與敵的數量才戰勝對手。
李紳明白,軍隊裝備改革必須要進行下去,否則將無法繼續對周邊藩屬四夷呈現絕對優勢。
然而,泓霖是不會認可自己的軍隊已經落後世界的事實,他骨子裡就認為金軍依然是那支天下無敵的金軍,即便承認有地方的確不如敵人,也不會改變這種傲慢自大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