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任路上就遇到這樣的事,有一定巧合,但卻並不偶然。
雖然絡腮鬍子所講,不能成為其設卡收費正當理由,但卻有其成因,烏鑫縣社會狀況可見一斑。
民間已經成了這樣,官場、企業、商界又會是怎樣呢?煤炭產業到底到了何種地步?是仍有潛力還是幾乎血盡毛幹了?
這一天多瞭解到的內容,究竟是冰山一角,還是偏差巨大之皮毛呢?
說起這次調任烏鑫縣,趙林然心裡很沒底,畢竟太突然了,根本沒有思想準備。但這終究是機會,趙林然沒有退縮的理由,只能儘量提前瞭解一些。
只是在短短一天多時間裡,趙林然的資訊來源實在有限,一部分來自許援疆傳遞的資料,另一部分是網路傳言,當然剛才的經歷也算。
從僅掌握的這些內容看,烏鑫縣是成也煤炭,敗也煤炭。採煤歷史起碼上百年,規模化採挖也有大幾十年,曾是很輝煌的“小煤都”。
在煤炭地位最重要年代,由於烏鑫煤炭資源豐富,差點成為副部級特別市,後來改為設立地級市。但就在相關手續即將獲批階段,趕上國家產業政策調整,環境保護、調整產業結構成為主流,地級市的設立也就不了了之。
雖然烏鑫最終只是端河市下轄縣,但採煤無疑是最重要的支柱產業,憑藉採挖這些資源,地方政府和人民都曾經風光一時。
近些年受主客觀因素影響,採煤利潤率越來越低,當地只能在挖潛上下功夫,所引發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其中貪腐問題就特別突出。直到上個月爆發貪腐窩案,涉及縣委班子成員五名、其他副處級十一人、正副科五十多、一般經辦人員三百多人,另外端河市委、政府也有人涉案,據說案件驚動了最高層。
在這些涉案人當中,幾乎九成都來自煤炭行業,其中副處級以上都有煤炭系統履歷,四名班子成員更是先後管理縣裡煤炭產業。
網路上曾言“烏鑫煤炭行業沒好人”,現在全縣行政事業單位談煤色變,分管煤炭也由“香餑餑”變成臭狗屎,趙林然也才有了“撿漏”機會。
但這“漏”究竟是賺大發了,還是會把自己崴進去,現在很不好說,變數太大了。遠了不講,只怕類似剛才的事項就不少,也未必都是設卡收費,但因煤而生的遺留問題一定很多,一定會牽絆對煤炭行業的治理。
如何解決當前困境與遺留問題?如何不受貪腐窩案影響?如何走出一條新的烏鑫之路?
哪些是自己該做的?哪些是自己能做的?究竟又該怎麼做呢?
趙林然腦海中不時思考著,但思緒卻一時很難集中,也沒什麼頭緒。
正這時,電話響了。
趙林然看到來電顯示,馬上接通:“陳科長好!”
“您太客氣了,我不是科長,只是辦事員。請問您到哪了?”對面聲音很友好。
“還有不到十公里。”
趙林然四外張望時,聽到宣劍小聲提醒,趕忙回應:“離約定地點還有十公里左右。”
“那就差不多,我們還有二十五公里,不過我們是高速,你們是國道。一會兒見。”對方說完,掛了電話。
趙林然收起手機,腦中不由得疑惑:這次組織部是什麼人來呢?
剛才給趙林然打電話的,是市委組織部二科科員小陳,這兩天一直都是小陳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