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上
○徐文遠陸德明曹憲(許淹李善公孫羅附)歐陽詢(子通)
朱子奢張士衡賈公彥(李玄植附)張後胤蓋文達(宗人文懿)
谷那律蕭德言許叔牙(子子儒)敬播劉伯莊(子之宏)秦景通
羅道琮
古稱儒學家者流,本出於司徒之官,可以正君臣,明貴賤,美教化,移風俗,
莫若於此焉。故前古哲王,鹹用儒術之士;漢家宰相,無不精通一經。朝廷若有
疑事,皆引經決定,由是人識禮教,理致昇平。近代重文輕儒,或參以法律,儒
道既喪,淳風大衰,故近理國多劣於前古。自隋氏道消,海內版蕩,彝倫攸篸,
戎馬生郊,先代之舊章,往聖之遺訓,掃地盡矣!
及高祖建義太原,初定京邑,雖得之馬上,而頗好儒臣。以義寧三年五月,
初令國子學置生七十二員,取三品已上子孫;太學置生一百四十員,取五品已上
子孫;四門學生一百三十員,取七品已上子孫。上郡學置生六十員,中郡五十員,
下郡四十員。上縣學並四十員,中縣三十員,下縣二十員。武德元年,詔皇族子
孫及功臣子弟,於秘書外省別立小學。二年,詔曰:
盛德必祀,義存方策,達人命世,流慶後昆。建國君人,弘風闡教,崇賢彰
善,莫尚於茲。自八卦初陳,九疇攸敘,徽章互垂,節文不備。爰始姬旦,匡翊
周邦,創設禮經,尤明典憲。啟生人之耳目,窮法度之本源,化起《二南》,業
隆八百;豐功茂德,冠於終古。暨乎王道既衰,頌聲不作,諸侯力爭,禮樂陵遲。
粵若宣父,天資睿哲;經綸齊、魯之內,揖讓洙、泗之間;綜理遺文,弘宣舊制。
四科之教,歷代不刊;三千之文,風流無歇。
惟茲二聖,道著群生,守祀不修,明褒尚闕。朕君臨區宇,興化崇儒,永言
先達,情深紹嗣。宜令有司於國子學立周公、孔子廟各一所,四時致祭。仍博求
其後,具以名聞,詳考所宜,當加爵土。是以學者慕向,儒教聿興。
至三年,太宗討平東夏,海內無事,乃銳意經籍,於秦府開文學館。廣引文
學之士,下詔以府屬杜如晦等十八人為學士,給五品珍膳,分為三番更直,宿於
閣下。
及即位,又於正殿之左,置弘文學館,精選天下文儒之士虞世南、褚亮、姚
思廉等,各以本官兼署學士,令更日宿直。聽朝之暇,引入內殿,講論經義,商
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罷。又召勳賢三品已上子孫,為弘文館學士。
貞觀二年,停以周公為先聖,始立孔子廟堂於國學,以宣父為先聖,顏子為
先師。大徵天下儒士,以為學官。數幸國學,令祭酒、博士講論。畢,賜以束帛。
學生能通一大經已上,鹹得署吏。又於國學增築學舍一千二百間,太學、四門博
士亦增置生員,其書算合置博士、學生,以備藝文,凡三千二百六十員。其玄武
門屯營飛騎,亦給博士,授以經業;有能通經者,聽之貢舉。是時四方儒士,多
抱負典籍,雲會京師。俄而高麗及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等諸國酋長,亦遣子
弟請入於國學之內。鼓篋而升講筵者,八千餘人。濟濟洋洋焉,儒學之盛,古昔
未之有也。
太宗又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訛謬,詔前中書侍郎顏師古考定《五經》,
頒於天下,命學者習焉。又以儒學多門,章句繁雜,詔國子祭酒孔穎達與諸儒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