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吏上
○韋仁壽陳君賓張允濟李桐客李素立(孫至遠至遠子畬)
薛大鼎賈敦頤(弟敦實)李君球崔知溫高智周田仁會(子歸道)
韋機(孫嶽嶽子景駿)權懷恩(叔祖萬紀)馮元常(弟元淑)
蔣儼王方翼薛季昶
漢宣帝曰:“使政平訟息,民無愁嘆,與我共理,其惟良二千石乎!”故漢
代命官,重外輕內,郎官出宰百里,郡守入作三公。世祖中興,尤深吏術,慎選
名儒為輔相,不以吏事責功臣;政優則增秩賜金,績負則論輸左校。選任之道,
皇漢其優。
隋政不綱,彝倫斯紊。天子事巡遊而務征伐,具僚逞側媚而竊恩權。是時朝
廷無正人,方岳無廉吏。跨州連郡,莫非豺虎之流;佩紫懷黃,悉奮爪牙之毒。
以至土崩不救,旋踵而亡。
武德之初,餘風未殄。太宗皇帝削平亂跡,湔洗汙風,唯思稼穡之艱,不以
珠璣為寶。以是人知恥格,俗尚貞修,太平之基,率由茲道。洎天后、玄宗之代,
貞元、長慶之間,或以卿士大夫涖方州,或以御史、郎官宰畿甸,行古道也,
所病不能。
自武德已還,歷年三百,其間嶽牧,不乏循良。今錄其政術有聞,為之立傳,
所冀表吏師而儆不恪也。
韋仁壽,雍州萬年人也。大業末,為蜀郡司法書佐,斷獄平恕,其得罪者皆
曰:“韋君所斷,死而無恨。”高祖入關,遣使定巴蜀,使者承製拜仁壽巂州都
督府長史。時南寧州內附,朝廷每遣使安撫,類皆受賄,邊人患之,或有叛者。
高祖以仁壽素有能名,令檢校南寧州都督,寄聽政于越巂,使每歲一至其地以慰
撫之。仁壽將兵五百人至西洱河,承製置八州十七縣,授其豪帥為牧宰,法令清
肅,人懷歡悅。及將還,酋長號泣曰:“天子遣公鎮撫南寧,何得便去?”仁壽
以城池未立為辭,諸酋長乃相與築城,立廨舍,旬日而就。仁壽又曰:“吾奉詔
但令巡撫,不敢擅住。”及將歸,蠻夷父老各揮涕相送。因遣子弟隨之入朝,貢
方物,高祖大悅。仁壽復請徙居南寧,以兵鎮守。有詔特聽以便宜從事,令益州
給兵送之。刺史竇軌害其功,託以蜀中山獠反叛,未遑遠略,不時發遣。經歲餘,
仁壽病卒。
陳君賓,陳鄱陽王伯山子也。仕隋為襄國太守。武德初,以郡歸款,封東陽
公,拜邢州刺史。貞觀元年,累轉鄧州刺史。州邑喪亂之後,百姓流離。君賓至
才期月,皆來複業。二年,天下諸州並遭霜澇,君賓一境獨免。當年多有儲積,
蒲、虞等州戶口,盡入其境逐食。太宗下詔勞之曰:
朕以隋末亂離,毒被海內;率土百姓,零落殆盡,州里蕭條,十不存一;寤
寐思之,心焉若疚。是以日昃忘食,未明求衣,曉夜孜孜,惟以安養為慮。每見
水旱降災,霜雹失所,撫躬責己,自慚德薄。恐貧乏之黎庶,不免飢餒;傾竭倉
廩,普加賑恤。其有一人絕食,若朕奪之,分命庶僚,盡心匡救。去年關內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