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晉卿裴冕裴遵慶(子向向子寅寅子樞)
苗晉卿,上黨壺關人。世以儒素稱。祖夔,高道不仕,追贈禮部尚書。父殆
庶,官至絳州龍門縣丞,早卒,以晉卿贈太子少保。
晉卿幼好學,善屬文,進士擢第。初授懷州修武縣尉,歷奉先縣尉,坐累貶
徐州司戶參軍。秩滿隨調,判入高等,授萬年縣尉。遷侍御史,歷度支、兵、吏
部三員外郎。開元二十三年,遷吏部郎中。二十四年,與吏部郎中孫逖並拜中書
舍人。二十七年,以本官權知吏部選事。晉卿性謙柔,選人有訴訟索好官者,雖
至數千言,或聲色甚厲者,晉卿必含容之,略無慍色。二十九年,拜吏部侍郎。
前後典選五年,政既寬弛,胥吏多因緣為奸,賄賂大行。時天下承平,每年赴選
常萬餘人。李林甫為尚書,專任廟堂,銓事唯委晉卿及同列侍郎宋遙主之。選人
既多,每年兼命他官有識者同考定書判,務求其實。天寶二年春,御史中丞張倚
男奭參選,晉卿與遙以倚初承恩,欲悅附之,考選人判等凡六十四人,分甲乙丙
科,奭在其首。眾知奭不讀書,論議紛然。有蘇孝慍者,嘗為范陽薊令,事安祿
山,具其事告之。祿山恩寵特異,謁見不常,因而奏之。玄宗大集登科人,御花
萼樓親試,登第者十無一二;而奭手持試紙,竟日不下一字,時謂之“曳白”。
上怒,晉卿貶為安康郡太守,遙為武當郡太守,張倚為淮陽太守。敕曰:“門庭
之間,不能訓子;選調之際,仍以託人。”時士子皆以為戲笑。
天寶三載閏二月,轉魏郡太守,充河北採訪處置使,居職三年,政化洽聞。
會入計,因上表請歸鄉里。既至壺關,望縣門而步。小吏進曰:“太守位高德重,
不宜自輕。”晉卿曰:“《禮》:‘下公門,式路馬。’況父母之邦,所宜尊敬。
汝何言哉!”大會鄉黨,歡飲累日而去。又俸錢三萬為鄉學本,以教授子弟。尋
改河東太守、河東採訪使,入為尚書、東京留守,徵為憲部尚書。屬祿山叛逆,
楊國忠以晉卿有時望,將抑之,乃奏雲:“宜以大臣鎮東道。”遂出為陝州刺史、
陝虢兩州防禦使。及入對,固辭老病,由是忤旨,改憲部尚書致仕。及朝廷失守,
衣冠流離道路,多為逆黨所脅,自陳希烈、張均已下數十人盡赴洛陽,晉卿潛遁
山谷,南投金州。會肅宗至鳳翔,手詔追晉卿赴行在,即日拜為左相,軍國大務
悉以諮之。既收兩京,以功封韓國公,食實封五百戶,改為侍中。後以賊寇漸除,
屢乞骸骨,優詔許之,罷知政事,為太子太傅。明年,帝思舊臣,復拜為侍中。
晉卿寬厚廉謹,為政舉大綱,不問小過,所到有惠化。魏人思之,為立碑頌
德。及秉鈞衡,小心畏慎,未嘗忤人意。性聰敏,達練事體,百司文簿,經目必
曉,而修身守位,以智自全,議者比漢之胡廣。
玄宗崩,肅宗詔晉卿攝冢宰。上表固辭曰:“臣聞古者殷高宗在諒闇之中,
百官聽於冢宰,更無事蹟,但存文字。且一時之事,禮不相沿。今殘寇猶虞,日
殷萬務,皆緣兵馬屯守討襲,善算良謀,立勝擒敵。陛下若行古之道,居喪不言,
蒼生何依,百事皆廢。伏讀國家起居注,亦於禮部檢見舊敕,恭惟太宗、高宗、
大行皇帝在位之日,皆有國哀,視事不輟,以為君臨天下,難徇常情。今遺詔有
處分,皇帝宜三日而聽政。陛下遵太宗故事,則無冢宰;遵大行皇帝遺詔,便合
聽朝。萬姓顒顒,不勝大願。伏惟陛下知理國之重,順人心之切,以義斷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