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宗
宣宗聖武獻文孝皇帝諱忱,憲宗第十三子,母曰孝明皇后鄭氏。元和五年六
月二十二日,生於大明宮。長慶元年三月,封光王,名怡。會昌六年三月一日,
開宗疾篤,遺詔立為皇太叔,權勾當軍國政事。翌日,柩前即帝位,改今名,時
年三十七。帝外晦而內朗,嚴重寡言,視瞻特異。幼時宮中以為不慧。十餘歲時,
遇重疾沈綴,忽有光輝燭身,蹶然而興,正身拱揖,如對臣僚。乳媼以為心疾。
穆宗視之,扶背曰:“此吾家英物,非心憊也。”賜以玉如意、御馬、金帶。常
夢乘龍昇天,言之於鄭後,乃曰l:“此不宜人知者,幸勿復言。”歷大和、會
昌朝,愈事韜晦,群巨遊處,未嘗有言。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強誘其言,
以為戲劇,謂之“光叔”。武宗氣豪,尤不為禮。及監國之日,哀毀滿容,接待
群僚,決斷庶務,人方見其隱德焉。四月辛未,釋服,尊母鄭氏曰皇太后。以兵
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白敏中守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特進、守太尉、門
下侍郎、同平章事、上柱國、衛國公、食邑二千戶李德裕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江陵尹、荊南節度使;以中散大夫、大理卿馬植為金紫光祿大夫、刑部侍郎,充
諸道鹽鐵等使。以成德軍節度使王元逵檢校太保,山南西道節度使王起檢校司空,
魏博節度使何弘敬、淮南節度使李紳並檢校司空,劍南西川節度使崔鄲檢校尚書
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如故。東都留守李石奏修奉太廟畢,所司迎奉太微
宮神主祔廟訖。東都太廟者,本武后家廟,神龍中中宗反正,廢武氏廟主,立太
祖已下神主付之。安祿山陷洛陽,以廟為馬廄,棄其神主,而協律郎嚴郢收而藏
之。史思明再陷洛陽,尋又散失。賊平,東京留守盧正己又募得之。廟已焚燬,
乃寄主於太微宮。大曆十四年,留守路嗣恭奏重修太廟,以迎神主。詔百官參議,
紛然不定,禮儀使顏真卿堅請歸祔,不從。會昌五年,留守李石因太微宮正殿圮
陊,以廢弘敬寺為太廟,迎神主祔之。又下百僚議,皆言準故事,無兩都俱置
之禮,唯禮部侍郎陳商議雲:“周之文、武,有鎬、洛二廟,今兩都異廟可也。
然不宜置主於廟,主宜依禮瘞廟之北墉下。”事未行而武宗崩。宣宗即位,因詔
有司迎太微宮寓主,祔廢寺之新廟,而知禮者非之。制皇長男溫可封鄆王,二男
涇可封雅王,第三男滋可封蘄王,第四男沂可封慶王。
五月,左右街功德使奏:“準今月五日赦書節文,上都兩街留四寺,外更添
置八所。兩所依舊名興唐寺、保壽寺。六所請改舊名,寶應寺改為資聖寺,青龍
寺改為護國寺,菩提寺改為保唐寺,清禪寺改為安國寺,法雲尼寺改為唐安寺,
崇敬尼寺改為唐昌寺。右街添置八所。西明寺改為福壽寺,莊嚴寺改為聖壽寺,
舊留寺。二所舊名,千福寺改為興元寺,化度寺改為崇福寺,永泰寺改為萬壽寺,
溫國寺改為崇聖寺,經行寺改為龍興寺,奉恩寺改為興福寺。”敕旨依奏。誅道
士劉玄靖等十二人,以其說惑武宗,排毀釋氏故也。今月五日赦書節文,吏部三
銓選士,祗憑資考,多匪實才,許觀察使、刺史有奇才異政之士,聞薦試用。又
觀察使、刺史交代之時,冊書所交戶口如能增添至千戶,即與超遷;如逃亡至七
百戶,罷後三年內不得任使。又徒流人在天德、振武者,管中量借糧種,俾令耕
田以為業。以劍南東川節度使、檢校禮部尚書盧商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六月,以戶部侍郎、充諸道鹽鐵轉運使馬植本官同平章事。七月,以兵部尚
書李讓夷為劍南東川節度使。十月,敕:“太廟祫享,合以功臣配。其憲宗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