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咱們還沒有完成徹底的產業升級,很多企業原本就是做中檔次產品的,沒什麼特殊的技術方面的絕活。
這樣和歐美的企業碰到也很難能有議價的能力,以前能夠拿到歐美的訂單。
主要靠的就是咱們的價格實惠,可是現在咱們連價格優勢都沒有了。
企業生存自然就困難了。
尤其是企業生產的原材料主要靠進口的企業,海外的商品價格一天三變,幾乎每次向上波動,都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損失。
可是現在有了,這些從海底開採出來的原材料,國內市面上的銅,鎳,鈷,還有各種有色金屬的價格,都開始趨穩。
甚至有些還比海外的價格略低,這就讓國內的企業重新煥發了活力。
原材料的成本得到了控制,那麼他們的產品競爭力自然也就上來了。
以前不少歐美企業,把工廠都搬去了東南亞,為的就是當地超低的人力資源優勢。
我們這邊因為經濟發展,工資方面確實比東南亞地區高了不少。
所以此前幾年,我們的產品確實是爭不過人家的,因為他們的產品價格更低。
可是現在我們的人工成本沒變,可是隨著大量新能源的佈局,我們有了越來越多的電力供給。
我們的電力成本在不斷下調,還有就是我們的原材料成本也更加便宜。
這樣一來,我們的產品,競爭力就又上來了。
做一樣的產品,我們的經驗更多,而且成熟的工人也更多。
產品品質自然就更好,價格一樣的情況下,這就讓歐美客商很難取捨了。
你說買東南亞產品吧,大家都知道質量不太行。
其實作為經銷商,大家都更願意用龍國貨,可問題是成本高了那麼一丟丟。
但是現在,人家把成本又給壓下去了,你說同等情況下怎麼選?
那自然是選質量好的啊!
當然一些受關稅影響的產品除外,其他的產品,咱們又重新奪回了市場地位。
而且可不光是咱們的產品,在海外市場上有競爭力了。
在國內市場,咱們的產品質量也提升上來了。
以前咱們國內市場,很多國貨的質量,和外資產品的質量比起來,那都差著一截。
而真正和那些外國貨的差距,其實也不是在工藝方面,主要還是在用料上。
因為國內的企業,都明白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
可是現在他們的成本便宜了,為了搶佔外資產品的市場,自然就要把紅利轉給消費者。
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我的自己的產品用料也好了,不在像以前那樣糊弄了。
這樣一來,國外的產品自然是被咱們自家的產品打的節節敗退。
而老百姓也從中得到了實惠。
最終這些都反饋到了一系列的經濟表象的資料上。
就比如咱們的職業經理人採購資料,到了這個月底就有了明顯的回升。
這就說明咱們國內的製造業又重新活過來了……
要知道此前,國內很多企業,都被高漲的原材料費用,還有不上漲的銷售價格給逼的奄奄一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