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鑽頭身上的金屬管,就要是可以任意角度摺疊的可變形金屬。
另外可絕不僅僅是要夠柔軟,你還要保持足夠高的韌性。
可是即便如此,你在船上依舊很難保證那鑽頭就會聽你的話。
畢竟當鑽頭鑽到海沙下面,遇到堅硬的海床的時候,你必須要保證鑽頭所有的力全都施加到礦脈上。
可有些礦脈可是堅硬的石塊,一旦發生和鑽頭對撞,就會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
而這鑽頭背後連結的金屬管還是軟金屬,這樣有一個巨大的反作用力過來,那鑽頭很容易就會改變方向了。
所以這時為了保持鑽頭,能夠在水面下穩定工作。
這天鯨號,還會往水面下安排幾個可以在水下工作的機器人。
這些機器人的主要工作就是,抓住鑽頭,保證鑽頭能夠固定隊準礦脈的石塊輸出。
保證把石塊打碎,保證能夠按照預定的軌跡,在礦脈上來回犁地。
而這些機器人,那就是又船上的‘礦工’來操作的。
原來這些礦工,也和陳誠一樣是技校畢業的學生,只不過他們畢業的技校,可不是一般的技校。
是省城新成立的那幾所大學聯合成立的技術學院。
這些礦工就是那所學院的第一批學員,甚至可以說他們並沒有畢業。
只不過才入學沒多久,而且他們也不是初中就直接升上來的。
而是一批高中沒有考上大學的學生,技術學院從其中遴選了一批品行不錯,成績不差的學生擇優錄取。
然後經過了簡單的知識方面培訓,就送到了船上。
而在船上他們將會度過一個為期兩年的實習期,在這段期間內。
他們會和幾所大學的老師們一起,一邊實踐,一邊學習,一邊摸索。
來總結咱們自己的海上採礦經驗,畢竟這種海上採礦,在全球而言,都是一個全新的學科。
即便是基礎科學最發達的米國,目前也還沒有這樣專業呢。
這裡面涉及的知識面可多著呢, 比如怎樣發覺並且識別海面下的礦藏。
什麼樣的礦藏,更有采掘的價值,海底多深的時候,開採的難度有多大。
機器人在水面下怎麼和掘進器相互配合,掘進器在什麼樣的海深,遇到什麼樣的礦藏,該使用那種材質的鑽頭等等。
這些都是需要他們一步步去摸索總結經驗的,所以作為第一批的先驅者,他們的工作很大程度上都是帶有一定的實驗和摸索意義的。
畢竟這也算是人類真正第一次向海洋索取礦藏。
以前咱們對海洋的開發,大多也就停留在看天吃飯,打漁的時代。
可是誰都帶走其實海洋的表面下,其實埋藏著很多我們以前無法開發的礦藏的。
而現在,我們終於有技術和實力,把這些礦藏給開發出來了……
從現在開始,我們終於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海洋開發時代。
而陳成對他們這個專案小組,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他只是一個外圍人員。
但他覺得只要他努力,早晚有一天他也能加入進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