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同年我國農產品的逆差,就有440億美元。
由此可見,我們的農業水平有多麼落後。
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可以自行體會一下,我們的農業生產模式,和二十年前比有什麼變化沒有?
甚至不誇張的說,比起解放前,也就是多了農藥和化肥而已。
其他方面,主要還是靠人力……
在拿荷蘭說一說,人家的國土面積,只有雙慶的一半大。
人口密度,那更是高的嚇人,是咱們兔國的2.8倍,這一點恐怕很多人都沒想到吧?
而他們的耕地面積,那就更是少的可憐,只有咱們的0.5%。荷蘭的耕地面積為7702&n??,咱們有1504350&n??。
而他們每公頃蔬菜產出為54.4噸,而我們只有23.0噸,我們的產量還不足人家的二分之一。
說到這裡,肯定有很多小機靈鬼會說,他們的畝產那麼高,肯定是因為他們用了大量的農藥和化肥。
可實際上,人家國家的蔬菜農殘檢驗標準比我們不知高了多少倍,而且人家的檢查也是嚴格的嚇人。
不想南越國,那所謂的檢查標準就是做做樣子,只要不出事,根本就沒人管。
而且荷蘭的有機農業面積佔比為7.4%,而我們僅為0.4%。
另外,荷蘭的農藥施用量和化肥施用量也明顯低於我們。
當然之所以瞭解這麼多,也是因為名廚製造現在在歐洲開了那麼多的分店。
自然有一部分配菜就要在當地採購,而在考察了多個供貨商之後,公司決定從荷蘭集中採購大量蔬菜。
正是那些調研報告,讓肖鋒突然意識到,原來在歐洲。
居然還隱藏著這麼一個農業強國。
以前大家對荷蘭的印象,主要還停留在海上馬車伕,還有靠著早年殖民積累的財富,吃老本的一個國度。
唯一能撐起他們國家顏面的高科技企業,也就只有一個阿斯麥了。
可誰也沒想到,人家居然農業也這麼牛掰。
後來肖鋒還專門派人瞭解了荷蘭的農業,這才搞清楚了他們農業之所以牛掰的真相。
原來荷蘭人種菜,基本是以家庭農場為單位。
說白了差不多還是西方集約化生產的模式,大農場,高科技管理。
不過他們這個高科技管理,可比鷹醬那邊要仔細的多了。
鷹醬了因為地大物博,天賦異稟,所以雖然也用了一些科技輔助的農業手段,但總體來說相對還是比較粗獷。
但荷蘭人就仔細多了,只要不是種小麥,玉米,土豆胡蘿蔔這類作物的。
只要是種綠葉菜,西紅柿黃瓜這類蔬菜的,就全都扣上玻璃幕溫室大棚。
然後建立一套非常先進的室內環境監督系統,盡最大可能在玻璃大棚內,模擬農作物生長的外部環境。
比如光照,二氧化碳供給,溫度調控等等。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雖然前期投入比較高,但卻能非常有效的解決農民看天吃飯的問題。
就比如我們的農戶,最怕的是什麼?
就是天災!
乾旱,洪澇,暴雨,冰雹,大風,任何一種極端天氣,都會對我們的農民受益造成嚴重的影響。
有時候一年有那麼一次,可能一家農戶一年就都白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