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可不要小看到這個級別畢業的學生,基本畢業的時候不光會考動手方面的技能,還會靠非常深奧的理論知識。
最後和大學一樣,都要交一個畢業設計。
最後還要考取一個焊工的資格認證,茲要是能達到五級,那基本進入任何一家企業,工資低於一萬,你都不用去。
並且在籤合同的時候,都可以要求註明,今後每年工資提升的等級的。
至於磨鏡片的那就更不用說了。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這磨一個鏡片,至於嘛?
可實際上,這還真是門手藝活。
就和瑞士人能造好的手錶一樣,耶拿城的德國人磨鏡片也有上百年曆史了。
瑞士人造手錶,那是因為他們當地的環境,每到了冬天也沒什麼事情可做。
唯一排遣寂寞的辦法,就是研究工具,來製造手錶。
而耶拿城的德國人也是一樣,甚至早在德國成立之前,他們就已經開始磨鏡片了。
那個時候德意志還是城邦時代,那時的德國人重事最多的工作就是給歐洲各國當僱傭軍。
而耶拿城的普魯士人為了不去給別人當炮灰,就開始打磨石英石了。
最開始是為了製造近視鏡,因為每個人的近視程度不一樣,所以要打磨出薄厚不一的鏡片,來配合不同的人使用。
甚至還要給一些達官貴人專門定製鏡片,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這些德國人積累了最初的技術。
再到後來,就是製造望遠鏡,從普通的軍事望遠鏡,到後來的太空望遠鏡,他們沒有什麼不磨的。
甚至到一戰的時候,英國人最後悔的就是沒有在開戰之前,從德國進口儲備足夠的望遠鏡鏡片。
因為他們發現,自己製造的望遠鏡,就是沒有人家德國人造的成像清晰。
沒有人家看得遠……
在地面戰場還好說,可是等到了炮兵用的炮鏡,和飛機上用的定位鏡片精度不夠的話。
那最後導致的誤差可就大了去了。
比如你的炮兵展開轟炸的時候,如果在炮鏡上看到的誤差是一個厘米。
那麼最後實際發射出去的炮彈誤差,可能就有幾十米。
那你這一輪炮擊很可能就白打了。
飛機投擲炸彈的時候,那就更不用說了……
而二戰之後,隨著世界各國對鏡片打磨的重視,各國製造望遠鏡的水平也迅速提升了上來。
可這個時候人家德國人磨鏡片的技術又升級了。
人家把晶片精度提高,然後開始把鏡片升級成為工業,和醫用顯微鏡……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工業上還用啥顯微鏡啊?
而事實上,這些工業放大鏡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人們肉眼難以分辨的金屬裂紋。
這樣就能對機械裝置零部件及時更換,從而避免一場大事故,或者是重大的工業損失。
至於顯微鏡,那就更不用說了。
尤其是到了二戰之後的電顯,我們現在還生產不出合適的電子顯微鏡。
以至於我們國內各大實驗室的電子顯微鏡,大量都需要從日本或者德國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