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都是什麼搞網紅直播的,吃的都是青春飯,而且能從千軍萬馬裡殺出來的,最後又能有多少。
恐怕大多數人最後還是很難安家立業。
最可恨的是,年輕人們發現,即便是逃到了這些城市,他們一樣是買不起房,安不上家。
這些城市原本一萬多的房價,可隨著他們的到來,蹭蹭蹭都漲到了兩三萬。
一些核心區域的房子,更是漲到了七八萬,甚至有些學區房都漲到了十萬。
這尼瑪……
那時候很多人算是看明白了,想在大城市生活,真的不是那麼容易。
所以很多人,乾脆選擇躺平了。
直到這個時候,原本不怎麼起眼的濱城突然出現出現大家的眼前。
咦!這濱城什麼時候悄默聲的起來了呢?
原本就是靠兩家國家級名片的企業撐場面而已,可隨著這兩家企業越做越大。
那些在他們後面做配套的產業鏈也是越來越長,一些原本的小企業,也是越做越大。
甚至很多都成長成了中大型企業,而且隨著企業越做越大。
這些企業也開始多元化經營,而且還越來越正規化。
這些企業的成長和發展,也給那些年輕人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機會。
這些還都不是關鍵。
最關鍵是隨著第九實驗室和名廚集團的發展,在濱城,形成了一套以生物製藥為主要科研方向的研發產業鏈。
其中第九實驗室和陽光醫院帶頭,在新醫學領域不斷研發拓展。
後面還有一些中小團隊不斷從這兩家公司走出來,然後靠著勸業基金的扶持,開始自主創業。
這些科技導向型公司的出現,就給這座城市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以前我們國內最頭疼的就是留不住真正的高精尖人才。
為啥?
因為工作崗位有限啊!
誰都知道一個國家,真正想要科技進步,那就必須要在生化環材方面加大投入。
可問題是,現在我們國內,生化環材領域,就只是國家在主導。
除了國內那些大學之外,就只有國家級的科研所了。
至於我們的民營企業,呵呵,就真正應了那位俞總的話了。
很多人都只想著賺快錢,你讓他們踏踏實實啃硬骨頭,估計沒多少人願意幹。
所以很多企業的研發投入,真的少得可憐。
真正想要做企業的,根本就沒幾個。
現在國內除了h公司,第九實驗室,名廚集團,加上後起之秀的星火科技之外。
其他有幾家企業是真正搞科研的?
只要看企業每年財報,在研發上的投入就知道了。
他們搞個屁的科研,都特麼是靠著國內的市場規模,想著壟斷來賺錢。
可是現在濱城就不一樣了。
除了員工已經超五萬的第九實驗室,還有員工超十萬的名廚集團之外。
這座城市裡,現在還有林林總總,大大小小,幾乎覆蓋了全部生物製藥。
醫療器材研發幾乎所有方向,差多五六百家各種實驗室。
這些實驗室,有的是從兩大公司裡出來,自己創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