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們我又雙叒叕開新書了:重啟人生:我能打給十年前的自己,兄弟們幫忙收藏,給幾張推薦!
******************
這樣的領先,讓星火科技的碳奈米管晶片開發者,也沒有想到。
此前他們推出的第一代碳奈米管晶片的時候,因為急著推出產品。
所以在碳奈米管管線的佈置這一塊,選擇略顯草率,並沒有仔細研究晶片搭建的步驟。
可即便如此,他們的第一代28奈米制程的碳奈米管晶片,已經在效能方面碾壓所有同級競爭對手了。
而在後來,因為受制於一些生產裝置,和生產材料。
比如光刻機,比如光刻膠等等,所以他們也並沒有急於像下一代碳奈米管晶片進發。
就是在28奈米碳奈米管晶片這一塊,不斷反覆耕耘,深度挖潛。
可誰都沒想到,竟然挖掘出這麼大的潛能。
以前在矽基晶片時代,科學家們之所以不斷要縮小晶片的製程。
比如三到五年,就要把晶片製程縮小几奈米。
其實就是為了在特定的空間裡,堆積下更多的電晶體。
因為佈置的電晶體越多,那麼你運算的速度就越快。
但隨著製程越來越小,按照摩爾定律,這矽基晶片的潛能也就被逼近了極限。
就比如現在主流的5奈米制程的矽基晶片,雖然據說運算效能比上一代7奈米制程的晶片要提升了百分之二十,功耗也小了百分之二十。
可實際上呢!
現在市面上主流的使用5奈米制程晶片的手機,實際使用感受,其實都不怎麼樣?
尤其是在發熱控制這一塊,不管是高通,還是水果,都做的不怎麼好。
使用5奈米制程的驍龍888,和水果A14晶片,如果打遊戲的話,使用一兩個小時時候,都會發燙。
並且瘋狂的耗電。
這其實就說明,5奈米制程矽基晶片的工藝還不是很成熟。
還可以在改進,深度挖潛。
但因為競爭激烈,晶片設計和製造商們,根本就停不下來。
他們不願意停在5奈米制程這一塊挖潛,因為在他們看來,與其在這裡花錢。
還不如直接跳到下一代的3奈米制程生產工藝上。
畢竟這個世界,就是看誰先突破的。
如果誰率先掌握了3奈米制程工藝,誰就能接到更多的訂單。
至於3奈米制程的矽基晶片到底效能如何,理論上是一方面,實際用起來又是另外一方面了。
而人家可是根本不在乎消費者感受的。
反正只要說出去是3奈米,讓消費者感覺高大上就足夠了。
至於他們到底能不能用處3奈米的感受,商家才不會管呢。
這就是在星火科技參與到這個領域之前,那些晶片製造商們的想法。
而當星火科技介入到這個領域,並且直接就拿出碳奈米管晶片之後,原來那些晶片廠商都在風中凌亂了。
這時候大家急著向前趕的意願就更加強烈了,至於效能方面無所謂。
但只要把製程縮短,聽起來就會高大上,就很高科技的樣子。
消費者就願意買單,這樣他們的晶片也就有了和碳奈米管晶片掰手腕的實力。
可星火科技這邊瞭解過他們的心態之後,也就放鬆了。
就讓他們著急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