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麼說,都是給人一種難以想象的感受啊!
這時候臺上的於總,已經開始和臺下的觀眾們展開了互動。
“有沒有老家是西川的,或者是湘南的?”
“有沒有這兩個地方的志願者,大家可以上臺,用你們的家鄉話和我們的小艾同學互動一下?”
於總這幾句話一出口,臺下立刻就舉起了無數的小手。
顯然大家都很樂於到臺上去當一回小白鼠。
很快就有兩名記者被挑選上臺。
然後當著大家的面,兩個人一個用川普,另外一個則是用著名的塑普,和小艾同學對話了起來。
雖然只是一些簡單的指令,可小艾同學都做到了精確的識別。
甚至在和兩個人交流溝通了幾分鐘之後,小艾同學居然能夠用一些簡單的川普,和塑普和兩個志願者對話了。
這場面可是發生在眾目睽睽之下。
而且兩個記者,也確實是於總從臺下隨便挑選上去的。
所以很多人都確定,這個秀並不是特意安排的,那倆人也並不是專門安排的託。
於是所有人都傻了!
沒錯,在瞭解了小艾的能力之後,所有的人都傻了!
在場的所有人都是IT界的行家。
大家都知道人工智慧是怎麼回事,其實就是透過電子管佈局,模仿人類神經元的排布。
然後透過學習人類神經元傳遞資訊的模式,來讓電子在電子管內傳遞,從而達到模仿人類神經元的目的。
而最終的目的,就是讓電腦,掌握自我深度學習的技巧。
從而變得擁有自我學習,自我進化的能力。
然後以這些能力為基礎,來為人類提供服務。
說白了,就是要讓電腦晶片擺脫傳統的機械學習的模式,從原來的被動灌輸知識,到現在的主動學習知識。
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但真正想要做出來,那就別提有多難了。
甚至可以說,從最早米國人開始展開人工智慧AI專案開始。
到現在已經過去幾十年了,可我們取得的成果,卻依舊只能用鳳毛麟角來形容。
因為人腦做出的很多決定,有很多是收到外界和內部的特定因素影響,最後造綜合決定之後,做出的決策。
而這些因素當中,還不一定有那一項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而你想要電腦,根據外界和內部的因素,做出一個綜合決策,這就太難了。
首選他內部是恆定的,因為他不會像人類一樣,經歷從小到大的成長,再到衰老的過程,所以人類身體機能,情感的變化,他感受不到。
所以就註定了他只會收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而外部因素說白了就是經驗積累,而他只能做資料化積累,對於情緒方面的感知,他根本就沒有。
所以想要研發人工智慧,可以說我們還有幾光年的路要走。
以往IT業界的從業者認為,我們想要在人工智慧上取得突破,可能還需要幾百年的時間。
甚至有人認為這就是個偽命題,因為他根本就不可能實現。
但是今天,在眾人的面前,人們親眼見證H公司就做到了!
他們開發出來的小艾,就展現出了驚人的學習能力。
你比如,在那兩個記者登臺之前,他根本就不會川普,和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