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說,這種什麼資源都要攬到自己懷裡,把各種資源集中到一線城市的做法,現在對於肖鋒而言正是最厭惡的事情。
你看米國,人家的那些一流大學,又有哪些是全都擠到紐約,和洛杉磯去的?
你在看看米國的大公司,是遍地開花,比如微軟總部西雅圖,NASA所在的休斯頓,還有東部人才濟濟的波士頓等等。
正因為這樣均衡的資源配置,才讓更多的米國普通老百姓有著更多的選擇,也有著更公平的待遇。
而且肖鋒更不喜歡的是,這些學校的人那股子高高在上的態度,就好像讓星火科技和他們去聯合辦卻是施捨,看得起你一般。
這樣的態度,是讓肖鋒感覺非常的不爽。
說實話,現在國內的城市發展,已經陷入了一個誤區。
那就是為了城市發展,能夠吸引人,很多資源就過度集中到一個城市裡。
甚至政府方面也會可以的為此,創造條件,像打造巨型城市來傾斜。
就比如最近幾年,有一些省份轟轟烈烈的建城模式。
最近幾年,靠著國家政策的扶持,有那麼幾個省會城市紛紛吃到了網際網路發展的紅利。
尤其是國家把一些國家級的計算機專案放到了這些城市,比如很多國企性質的顯示器研發企業,RAM研發企業等等。
再加上他們各自省份的政策傾斜,這些城市紛紛一躍成為國內耀眼的明星城市。
而這些城市裡也誕生了很多網際網路巨頭企業,也吸引了很多年輕人過去生活創業。
可實際上,這些城市看似光鮮,其實只要你仔細一查,卻能發現這些城市背後高的嚇人的地方債。
而這些地方債,如果認真估算,基本已經透支了這些城市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發展成果。
這些地方債,主要都用於城市改造和地產專案了。
加上省裡面的政策傾斜,每年國家撥下來的款項,大部分都被這些省會城市吸收了。
而省內其他的城市,基本都拿不到什麼撥款份額。
而且在有意無意的傾斜之下,省裡面最好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也是過度的像這些大城市集中了起來。
正因為教育資源過度向這些大城市集中,年輕人在考學的時候,自然就首選這些大城市。
畢業之後也就留在了這些大城市。
可現在的問題是,這些大城市,真的適合所有人嗎?
因為吃的是網際網路的紅利,所以這些大城市有很多網際網路公司。
即便是誕生了幾個所謂的網際網路巨頭,可實際一看,也都是購物平臺,搞外賣和網際網路金融的。
至於其他的小型網際網路企業,要麼就是承接那些網際網路巨頭的外包工作,要麼就是什麼打造網紅帶貨的企業。
最後這樣的企業是死了一波又一波,週而復始不斷迴圈。
而真正有意義的創新型企業,根本就沒有幾家。
而那些留在大城市裡所謂創業奮鬥的年輕人呢?
實際上卻大多成了這座城市的人肉電池,每天在那些大公司里加班九九六。
等到三十五歲就要面臨被開除的風險,而且就算工作十五年,積攢下來的工資,也大部分拿去交了房子的首付,還要揹負著三十年的貸款。
試問,這樣的奮鬥還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