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這方面,說句實話,我們真的是弱爆了。
現在全球一共有兩萬多種全品類的感測器,而真正高精尖的,幾乎都掌握在美日德三國的手心裡。
其中最強大的,就是米國!
而我們國家,雖然號稱工業全品類都能生產,可說道感測器,我們國內卻只能生產三千種左右。
而且還大多集中在低端,低精度的感測器種類。
至於高階的,比如光學,聲學,震動感測,甚至味道感測,這些我們都有嚴重缺失。
此前黃海濱就最是為這個感到頭疼,不過前段時間,他知道了星火科技這麼一家默默無聞的企業。
因為第九實驗室自己攢了不少裝置,就是從他們哪裡採購的感測器。
而他們的感測器,用起來那是非常的不錯,甚至在黃海濱看來,是一點都不比米國日本的感測器要差。
所以這方面的問題,也算暫時解決了。
而有了感測器,那麼手術機器人的作業系統設計,就沒那麼難了!
因為他在米國這麼多年,其實主要乾的就是這部分的工作。
其實早年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出品公司,直覺外科公司,就是和MIT合作的。
手術機器人的軟體和硬體開發,其實有很多一部分都是MIT的團隊幫這家公司完成的。
而黃海冰在MIT的時候,參加過的幾個軟體開發專案組,其實就是幫助直覺外科公司完善達芬奇的作業系統的。
所以在這方面,他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
再後來他去了矽谷,加盟谷歌之後,在谷歌的醫療服務部門,又參加了谷歌主導的醫療機器人的硬體開發。
正是在硬體機械臂方面他有繞開米國人專利的方案,而且在系統設計方面,他也完全可以獨立設計一套出來。
所以黃海濱對自己攢出一臺手術機器人來,就更是多了幾分勝算!
不過現在說起制約他的最後一道難題,那就是手術機器人3D成像問題了。
也就是手術導航技術!
而這套技術,可以說就是手術機器人的控制系統的起始關鍵步驟!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在手術的時候,如何能讓手術機器人的機械臂,準確的抵達術區。
要知道以往醫生手工作業的時候,因為可以直接在病人肚子上開刀,把術野直接暴露出來。
所以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病人的患病部位,進行接下來的操作。
可使用手術機器人就不一樣了,因為這種裝置的原理,就是智慧內窺鏡手術。
說白了就是不開刀,在病人肚子上打孔,然後把機械臂伸進去,直接抵達病人的患病部位,展開手術。
可問題是每個人的肚子裡面內臟長得大小,形狀都是不一樣的。
而你的機械臂探入進去之後,如何能避開那些關鍵的要害部位,不破壞血管,然後準確的抵達手術區域,這就是一個大難題。
畢竟機械臂可不像人手一樣,可軟可硬,這玩意就是硬邦邦的金屬。
如果一個路線走錯了,你可能就直接把病人懟一個肝臟破裂,到時候手術還沒開始,病人就掛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