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一番準備,一切處理停當之後,時間已經進入了四月中旬,天色轉暖,已經是初夏了。
郭斌率領七百騎兵,東出陽翟縣,經長葛,直奔長社而來。
因為人數不多,再加上一路上晝伏夜出,所遇到的黃巾軍斥候均作為練手,被郭斌手下的一眾騎兵收拾了。故,抵達長社外圍時,黃巾軍未收到一點兒訊息。
將一眾騎兵交給關羽率領,在山中建立簡易的營地,潛伏起來,郭斌則帶著張飛,在戲志才、郭嘉、荀彧三人的陪同下登上長社外圍的山中,檢視敵我形勢。
長社的戰場形勢與陽翟便頗有不同。陽翟縣北面是大山,這所謂的大山便是赫赫有名的秦嶺,縣城東面有潁水緩緩流過,其源頭便處於秦嶺之中。
而長社則不同,同樣坐落於秦嶺腳下的長社城被南北走向的兩條河流夾著,東面的是洧(音:you)水,西面的是潩(音:yi)水。洧水和潩水均為潁水的支流,都發源於秦嶺,並在潁川郡東南方,汝南郡與陳郡的交界處匯入潁水,在貫通整個汝南郡後進入淮水。
因此,長社便形成了兩河夾一城的地形。
因為北面為秦嶺,地勢高,長社城周邊,便成為北高南低的形勢。
郭斌諸人所在的,便是長社城北的大山邊緣。放眼望去,只見兩條大河彷彿兩隻手臂一般伸向遠方,而手臂中間的長社城則顯得低矮破敗。
長社城以北,卻是連綿幾十裡的帳篷群。若是後世,看到這些毫無規律地散落在長社城北的帳篷,或許會誤以為這裡是一個超大型的露營地。而裡面進進出出的頭裹黃巾,衣衫襤褸的人,則時時刻刻提醒著郭斌,這裡便是圍攻長社的黃巾軍大營。
拋開“大營”中“軍帳”的佈置不談,也不要去挑剔這座規模龐大的大營並沒有圍牆,單看大營的地理位置,便知道大軍的統帥其實是很用了一番心血的。
大營坐落在長社城北,因為是北高南低的地形。故,站在黃巾軍大營中雖談不上俯瞰長社,卻是佔了地形上的優勢。因為若長社城中大軍若想進攻大營,則必須要爬坡才成。而且北邊為潩水和洧水的上游,在此處立寨,可以保證飲用水的乾淨,而且取水也愈加方便,只需挖一條自河中透過來的溝渠,便可源源不斷地供應大營中的飲用水。
所幸是在河流源頭,水量並不甚大,否則若黃巾軍掘河堤引水灌城,長社恐怕早已不保。
非但如此,因是初夏,此時的風自西北而來,黃巾軍大營正是處於長社城的上風向。所謂順風順水,並非只是說說好聽,亦具有現實的積極意義。順風,則非但不懼敵方火攻,更是連上廁所產生的異味亦可飄入敵方大營;而順水,則既保證了水源的清潔,又保證了飲用水的供應,還可以順水而下攻擊敵方。
所幸,因為此時人們的知識有限,普通人並不知道腐爛的屍體可以引發可怕的流行性疾病,從而使得他們不費一刀一槍便可將長社變成一座死城。
可能是因為長社城南面便是處於黃巾軍佔領中的穎陰與許昌,黃巾軍只在城北與城西設立了帳篷大營,而城東與城南則為一片坦途。所謂的黃巾軍圍城,原來便是如此。或者是黃巾軍的首領波才不知道在哪裡的兵書上看到過所謂“圍師必闕”的兵法要訣吧?
看到如此形勢,連郭斌都不由得連連搖頭,對身邊的戲志才道:“長社小城,若能以這二十萬黃巾軍將其團團圍困,藉著初戰告捷的銳氣,雖然黃巾軍容不整,訓練不足,可只憑著人數優勢,不出一個月,便可將官軍逼得走投無路。如今南門與東門均無人看守,雖必然有伏兵於途,可是若官軍全力突圍,卻是定然抵擋不住的。”
戲志才點點頭,道:“主公所言不虛,若能將朝廷剿滅黃巾的南路大軍圍困於此,使其不得通音訊,則城中必然不戰而潰。”
郭嘉道:“不錯,如今天下只我軍有信鴿,可以自空中以飛鴿傳書來傳遞訊息,黃巾軍便是在長社四面均佈置上帳篷,亦可阻止城中資訊傳遞。長此以往,則軍心必潰。”
荀彧道:“若如此,則官軍勢必要儘快尋求決戰,以避免糧草不足,士氣衰弱了。”
郭斌點點頭,道:“郭大,你持我書信,進入長社城中聯絡左中郎將,必須親手交到皇甫將軍手中,拿了回信方可回來。你可記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