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膺,太尉李修之孫、趙國相李益之子。初被舉為孝廉,又被司徒胡廣徵闢,歷任漁陽、蜀郡太守。又轉護烏桓校尉,桓帝起用李膺為度遼將軍,後入朝為河南尹,又升任司隸校尉。
杜密,被司徒胡廣徵召任職,不久調任代郡太守。三次升遷後被調任太山太守、北海相。後來漢桓帝劉志徵召杜密並任命他為尚書令,再調任河南尹,後轉調為太僕。
看看這些人的背景和履歷,哪個人都是位列高官,而竇武、李膺的背後,更是累世公卿的門閥大族。而多年為官的他們,身後的門生故吏,可謂是遍及朝野,是一股極為強大的力量。想必當初桓靈二帝,要發動黨錮之禍,也是下了很大決心的。
再看看於陳蕃、李膺、杜密三人的履歷中多次提及的胡廣。
胡廣,南郡華容人。初舉孝廉,後中策試第一。歷任尚書郎、尚書僕射、汝南太守、大司農、司徒、太尉等職,因擁立漢桓帝有功,獲封安樂鄉侯。漢靈帝繼位後,拜司徒、錄尚書事。陳蕃遇害後,接任太傅。熹平元年(172年,胡廣去世,年八十二,諡號“文恭“。其追贈及葬禮規格,為東漢中興以來人臣之最。
所謂:“萬事不理問伯始(胡廣字,天下中庸有胡公”,意思是胡廣熟悉典章,有辦事經驗,柔媚謙恭,不牴觸任何人,是一個典型的官~僚。
黨人的四個代表人物中,有三個是胡廣的門生,就連蔡邕,也曾師事胡廣。
人都說,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可與胡廣一比較,連他曾經徵辟的人也做到了“三公”,當時的胡廣才真的是門生故吏遍天下。要說陳蕃、李膺、杜密三人結黨之事與胡廣一點關係也沒有的,若你是天子,你也不能信啊。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在權力鬥爭中,即便是你沒有那個心,只要你有那個能耐,便不得不至你於死地,而胡廣竟然非但能得到善終,死後更是倍極哀榮,難道不讓人覺得奇怪嗎?
若以陰謀論來看這件事的話,這分明是天子劉宏想要動他,卻因為牽扯太大而動不了他,只能拿他手下的門生“陳蕃、李膺、杜密”等人作伐了。高層政治,哪個人不是小心謹慎,如履薄冰?因此,當地位達到一定高度後,許多在普通人看來極似巧合的事情,往往並不是巧合。往極端裡說,在高層政治的博弈中,從來都不存在巧合。
所以,所謂的陳蕃、李膺、杜密三人,恰巧是胡廣的門生故吏,則是一種比較幼稚的想法。
由此也可以看出,魏晉三國時期,極具特色的“門閥士族”、“閥閱世家”,在漢朝便已經形成了。而在東漢末年,“閥閱世家”與天子之間的矛盾,便以“黨錮之禍”的形式爆發過一次。
在短期來看,其結果是黨人遭到禁錮和封殺,而從長期來看,則是在經歷了長達二十二年的封殺之後,天子向“閥閱世家”低頭了。
而最終,歷經四百年的大漢基業,還是滅亡在了“閥閱世家”的手中。
此次天子劉宏的詔書,便是對“閥閱世家”低頭。因為解~禁黨人門生故吏,很大程度上是在賣好地方上的豪門大戶。
因為,自熹平五年(176年)黨錮的範圍擴大,波及黨人的門生、故吏,到中平元年(184年)免除親屬關係與黨人在小功以外者的禁錮,整整過了八年。
在人走茶涼的官場,八年時間足夠將朝廷上下的官員換上好幾茬了。當年黨人的門生故吏,有的甚至已經死去,所謂的解禁,除了給他們恢復名聲之外,恐怕便是使他們過往的“罪愆”,不至於遺毒子孫。
劉宏以這樣的方式賣好各地豪門大戶,其目的不過是籠絡他們,讓他們為朝廷賣命,共同誅滅黃巾軍而已。
雖然如此,郭斌的大名卻是實實在在地在大漢王朝傳播開來。因為郭斌的那篇奏摺是瞞不了人的,那些因這次大赦天下受益之人,自然會知道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對於仗義出手的郭斌,亦為天下人津津樂道。
中平元年,太祖上書,請去黨~禁,天子許之。
《太祖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