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重生東漢末年 > 第一卷 黃巾之亂 第四十八章 就任

第一卷 黃巾之亂 第四十八章 就任 (第2/2頁)

顧不得客氣,一坐下便胡吃海塞起來,是夜賓主盡歡而散。

次日一早,張飛便早早起床,加入了晨跑的行列。來伏龍山莊近一個月,他早習慣了眾人晨練喊號子聲。

晨跑結束,便拉著郭斌、趙雲、關羽、管亥四人在校場上拉開陣勢比起武來,只贏得了圍觀群眾的陣陣喝彩之聲。

只一日,張飛便與眾人打成一片,與趙雲、關羽諸人更是生出惺惺相惜之情。

武功練到極高的境界,一個可以相匹敵的對手實在是難尋得很的。

如此,在莊中歇息了三日,郭斌便啟程往陽翟縣城行去。此次去陽翟縣城不同以往,自京師回到陽翟,戲志才便早早地派人去縣衙與原任劉縣令做了交接,將府庫中的物資賬目等等該做交接的均做了清點,今日郭斌前去縣衙,便是驗看吏部文書,交接縣令大印而已,自今日起,郭斌將是陽翟的老父母,這百里之地的實際支配者。

陽翟在後世屬於河南禹州市,歷史悠久,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夏朝”的國都。

《帝王世紀》雲:“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

《水經.潁水注》:雲“潁水自竭東逕陽翟故城北,夏禹始封於此為夏國”。因此,說陽翟是華夏民族的起源地也是很有道理的。這一點,可以從古漢語中尋得蛛絲馬跡。

在研究古漢語讀音時,值得慶幸的是,現在日語中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讀法,而華夏的讀法便是其一。古漢語中“華”與“夏”同音,讀作“ka”。

那麼為何我們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喜歡稱自己為華夏民族呢?為什麼我們會自稱華夏兒女呢?

因為夏是中華大地上有記錄的最早的封建王朝,是這片土地上的明珠。於是,當時陽翟附近的人自豪地稱自己為“夏人”,鑑於當時的識字率很低,可能很多時候,人們便會認位這些人是“華人”。因為“華”與“夏”讀音相近,而且“華”有美麗光彩,繁盛精要之意,正與“夏國”在人們心中光彩照人的美好期許與印象是一致的。

慢慢地,這些人便成了“華夏人”,我們便也會自豪地稱自己為“華夏兒女”。

在今天的日語《大辭泉》解釋中,對“華夏”一詞的解釋是:“華者,華貴美麗;夏者,興旺繁盛。‘華夏’是中國人對自己祖國誇讚炫耀的詞語。”

從春秋戰國到秦漢大一統時代,“中華思想”亦即“華夷思想”逐漸形成,中國人將“夏、華夏、中華、中國”之類的美稱賦予自己的祖國,與周邊發展程度低下的夷、狄、戎、蠻相區別。是對本國地處天下中心,文化為天下之冠的優越性的強烈自信的中華意識的結晶,是中華名族之民族意識形成的標誌。

到了東漢,潁川作為豫州最靠近京師洛陽的郡,位置優越,豪族並起,而陽翟作為潁川最北面,是潁川郡最靠近洛陽的縣。

故,潁川、陽翟人傑地靈,人才輩出。郭斌上一輩子的歷史上,曹魏集團便是憑藉以軍功得以獲得高位的譙沛集團和以文官及世家大族為代表的汝穎集團的支援,而最終統一中原的。

因此,能得任陽翟縣令,郭斌心中並沒有袁紹預想地失落,反而多的是慶幸與興奮。

想一想那些時隔近兩千年依然閃耀著光輝的名字吧!郭嘉、徐庶、荀彧、荀攸、戲志才、司馬徽、陳群,鍾繇,鍾會,無論哪一個名字,都是讓人瑟瑟發抖的存在。

郭斌時常會惡意地想:待我集齊七顆龍珠,便要召喚神龍了。霸佔潁川之地,試問天下,誰能擋我!

與劉縣令的交接是愉快而平穩的:一點虧空早讓郭斌給填滿,看著滿滿幾大車的程儀,劉縣令更是樂得合不攏嘴。因被擠掉陽翟縣令職位而生出的一點不滿,也早已在郭斌的金錢攻勢下煙消雲散。

下面,郭斌就要全心全意投入安置流民,以及應對明年的黃巾之亂上了。

光和六年十月中,太祖就任陽翟令,時年一十又六歲。

《太祖本紀》

最新小說: 手機三國 曉寒更深西風冽 大明之外戚 三國開局斬關羽 我相公是真的很膩害 從大明風華開始的皇帝生活 漢威天下之劉襄 我撞破了皇帝的女兒身 庶女心理學 秦時正經人 我在春秋做貴族 三國之我不是蟻賊 開局染血,手刃宋太祖 呂布的模擬人生 我,董卓,愛民如子 鼎賊 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誰 問鼎十國 冷豔師尊請明查 重生大唐廢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