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時一刻,日影稍斜。三通鼓擊罷,短暫寧靜的裕州城喧囂復起。趙營兵馬絡繹如流,自裕州城北門魚貫而出,繼續踏上征程。
孔全斌青桐營的一千馬軍為前鋒先行。青桐營編制三千人,三分之一是馬軍,規模不小。為了更好協調步騎,孔全斌下面負責統兵作戰的中軍官有兩人。一為統步軍的郭天才,一為統馬軍的賀人極。
賀人極是已故延綏總兵賀人龍的堂弟,賀人龍被孫傳庭處斬後他單騎出關投奔故舊孔全斌。孔全斌惜其驍勇,留在帳下聽用。賀人龍之死被明廷欽定為罪有應得,賀人極雖然僥倖逃了一命,但長期將此事引以為奇恥大辱,日思夜想均是立下功勳洗刷家族汙點。故而此戰得為先鋒將,振奮異常,前後縱橫呼叱,恨不得即刻飛去葉縣攻殺順軍。
賀人極馬軍在前,孔全斌青桐營餘部遞進。郭如克則帶領另外兩營兵馬居後,以略慢於青桐營的速度行軍。此舉既為了節省兵士體力,也為了遭遇突發情況時避免受到前方波及,以便在後方視情況隨機應變。
主力軍隊剛出裕州界,前方孔全斌來報,稱賀人極馬軍在葉縣南面葉邑鄉郊外平原與小股順軍追逐。
“讓青桐營馬步收攏,駐防原地,等待後續部隊。”郭如克毫不猶豫下令。
起渾營中軍官彭光眉頭緊鎖道:“順軍竟然耐不住性子,這就開始滋擾我軍了。”根據預判,楊彥昌即便有心野戰,也該將戰場佈置在更靠近縣城的區域才穩妥。而葉邑鄉距離縣城足有三十里,順軍的提前出擊實在意料之外。
郭如克冷笑道:“看來楊彥昌個老小子自信得很。他帶兵出城三十里,擺明了是主動出擊,恐怕想野戰擊敗了我軍後直接長驅南下裕州。”又嘿嘿直笑,“我軍想一日拿下葉縣,他卻想一日奪回失地,此番正是針尖對麥芒,頂真了。”
彭光心有疑慮道:“楊彥昌兵力雖然較我軍佔優,可並未具備碾壓我軍的數量,楊彥昌這麼急於反攻,好生蹊蹺。”
郭如克不屑道:“管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先集結了兵馬,再慢慢與他周旋。”說罷,連下幾道軍令,督促兵士加快步伐。
過不多時,孔全斌率領青桐營步軍與郭如克相合,郭如克左右見不到賀人極身影,便問其故。孔全斌稟道:“賀人極遇到些麻煩,正在擺脫糾纏。”
“行。”郭如克泰然點頭,接著著塘兵分赴起渾、鎮筸、青桐三營傳令,“全軍立刻轉為作戰陣型,三營轉三大方陣以待後續指令。”孔全斌是遼東軍出身,所部馬軍比較精銳,當初在四川追剿趙營時作戰素質就頗有展現,郭如克對賀人極所部馬軍並不擔心,便先按部就班,開始穩步安排臨戰陣勢。
三營訓練已久,迅速從行軍的長蛇陣變為三個大型的方陣。郭如克預感到與順軍的戰事將在這一帶爆發,於是同時部署方陣位置,以鎮筸營二千人居左翼、青桐營二千人居右翼、起渾營二千人居中,指揮本陣設在起渾營後方。其中左右兩翼又分前後兩部,各千人,前部主戰、後部作為預備。變陣期間,於步兵陣隔一定距離設定隨軍攜帶的簡易據馬鹿角乃至小型輜重車等作為路障,用來阻礙可能來襲的順軍馬軍。
初芽蔥蔥的原野瞬間揚起稀薄的煙塵,煙塵飄蕩上天,似與陰沉的烏雲融為一體。
兵馬來回憧憧,郭如克剛在起渾營陣後搭起的土臺坐定,快馬一匹飛馳近前,塘兵滾鞍下馬,長呼道:“賀中軍急報——”
“說!”郭如克見塘兵面色惶急,心中一緊,暗想莫不是賀人極陰溝裡翻了船。
好在塘兵先道:“賀中軍所部已脫戰歸陣,僅傷三人!”
郭如克稍稍安心。誰想那塘兵一句說完頓時汗如雨下,往下說道:“前方偵得有大股敵軍來襲,賀中軍估計,數量當在萬人以上!”
坐在郭如克身邊的參事督軍顧君命驚得跳起來,道:“如何有這麼多!”他早就瞭解到南陽府楊彥昌頂天了不過九千兵,短時間內怎麼可能將軍隊擴充到萬餘人。
彭光則淡定許多,稍一思量,提出自己的看法道:“總管,楊彥昌早有準備,把裕州放給我軍,為的是張好了口袋等我軍鑽。”
郭如克知他意思,面凝如山,緩緩點著頭道:“著了這老小子的道兒了。”
顧君命雖是左軍師顧君恩的弟弟,但並不具備哥哥那樣的膽識和謀略,聽到順軍有備而來,六神無主,木然呆在原地道:“這......如之奈何?”
郭如克肅然道:“敵我接近,臨戰退卻只會落得個不戰而潰的下場,這仗必須打!”
顧君命結結巴巴道:“怎、怎麼打?”
郭如克不理會他,徑直對彭光道:“讓起渾營哈明遠、王光恩、魏山洪、楊友賢四哨抓緊時間趕緊固陣,另外探明敵軍的部署情況,及時回報!”
彭光領命而去,郭如克回身安撫猶如驚弓之鳥的顧君命道:“先生放心,順軍雖眾,未必就能取勝。我兵雖少,未必就不能取勝。事在人為,拭目以待。”說著就壓著他坐下。
“全靠郭總管了!”顧君命聲音顫抖,身子也哆哆嗦嗦搖得交椅吱呀直響。
顧君命一介儒生,從未身處兩軍相爭的前線,膽戰心驚可以理解。郭如克可是歷經風浪的宿將,處變不驚是基本素質。也不知怎麼,當顧君命看到郭如克穩穩當當坐定交椅時,如鼓亂跳的心居然莫名平靜下來不少。
“咚——咚咚——”
“咚——咚咚——”
渾厚的戰鼓有節奏地敲響,傳遍全軍。郭如克聽在耳中,知道這是接戰在即的警鼓,不由自主,撐在雙膝上的雙掌微微握爪。果然,親臨前線督戰的彭光很快派回塘兵,詳細說道:“敵軍在三里外展開,略為鉤形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