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到十二月底,再過幾日建興二年大年初一,劉禪就要在南郊祭祀。
除了官員改制以外,還有一些眼下就必須要做的事情。
比如商議出劉備的廟號,還有排列功勳。
自古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從西漢開始,給打天下的功臣列表排名,就是歷代王朝都會做的事情。
如西漢二十四功臣,東漢雲臺二十八將,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宋朝昭勳閣二十四功臣,明朝功臣廟二十一人以及清朝紫光閣等等。
一般來說,功臣排列不會在立國後就馬上排列,即便是新時代,也是在立國五年後,於公元1955年才開始大授勳。
但現在新漢朝已經立國快九年了,劉備在公元220年曹丕篡漢之後就登基為帝,當了七年皇帝。連阿斗劉禪都已經繼位快兩年,已經算是新漢的第二代君王。
像劉邦立國後第二年就開始大肆封賞群臣,排列功臣名錄。雲臺二十八將雖非劉秀時期,但也是東漢第二代皇帝漢明帝劉莊時期所立。
所以劉禪十一月份得知曹魏覆滅之後,就非常高興,希望能夠像劉莊一樣,將他父親時期的功臣進行排名表彰。
主要也是配享太廟的問題。
因為大漢一統,劉備的廟號需要確定,確定了廟號之後,明年年初就要立廟,將劉備跟高祖劉邦,世祖劉秀進行並列上廟,那麼功臣配享太廟,就得提上日程。
只是現在功臣們大多還活著,且基本都佔據朝堂高位,劉禪只對三省部臺下了命令要求進行排名,卻忘了三省部臺的長官也是功臣之一。
讓功臣給自己排名,顯然是有失公允。
倒不是害怕徐庶龐統他們以權謀私,而是以他們的人品,作為排列功臣的人,很大可能會把自己的功勞降低一些,這對他們有些不公平。
因此這個任務就交由三公九卿去做。
三公九卿多是聲望地位較高者,實際戰功比較少,裡面功勞最大的就是周林了,曾經幫助劉備運送物資,牽線賨人軍隊,功勞說大不算太大,說小也不算太小,因而商議起來就沒那麼多顧慮。
不過排定功臣名次沒那麼簡單,劉邦分封諸侯達到143位,從公元前201年選出第一批70人開始,一直到公元前195年才把所有的143位功臣全部排完。
即便是後世我國建國之後,也是從公元1952年開始,經過3年的時間進行評銜排名,才最終在1955年大授勳。
所以三公九卿經過一個多月的商議,目前也就排列出了第一批二十多位功勳。
名單在十二月二十七日上交到了諸葛亮這裡。
朔平署內。
諸葛亮坐在主位上,左右各殿大概有數十名來來往往搬運公文,以及瀏覽公文、抄寫公文的三省部員。
一般的國家政務其實不需要尚書令、門下卿以及中書丞處理,畢竟全國三千多萬人口,每天要處理的政務何止上萬,光靠他們三個,累都要累死。
所以大部分普通的政務基本由下面的官吏處置,尚書檯負責整理歸納,中書省負責批閱奏報,門下寺負責稽核詔書。具體決策基本都是由尚書、中書以及門下左右僕射、左右丞負責,再由下面官吏去執行。
龐統、徐庶和蔣琬負責的是重大事物,如全國糧草、物資儲備、各地州郡官吏選拔以及其它像人口遷徙安排、世家門閥清算、土地丈量工作、人口登記造冊統計等等國家戰略上的工作。
而諸葛亮做為丞相,負責的自然是整個三省部臺的統籌工作。甚至不僅是三省部臺,還有各地州郡彙報的人口、種多少畝地、糧草收穫、天災情況以及死刑稽核等等。
現在可不像以前那樣只管理南方几個州,而是整個天下所有的事物。也就是下面各級官員層層遞進管理,要是什麼事情都交到他那來,諸葛亮得累死。
“丞相,這是公卿們裁定的第一批功臣名單。”
就在這個時候,一名尚書郎中手中拖著一份公文走到了諸葛亮面前。
諸葛亮正在看河北最新發上來的文書,聽到他的話,詫異地抬起頭道:“功臣名單?是什麼東西?”
尚書郎中就說道:“是陛下在十一月聽聞丞相消滅了魏國,大喜之下讓三省部臺裁定功臣名錄,以便明年年初祭祀祖廟時為群臣配享太廟。只是尚書令他們不好做裁定,就與公卿們商議,由他們來做主。”
“哦。”
諸葛亮就應了一聲,這件事他其實不知道,不過既然已經選好了名單,他自然就要看一看,畢竟是事關諸多功臣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