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四年一月二日,大年初二,曹操與劉備在宛城南面的平亭進行了一場正面決戰。
雙方兵力差不多,戰事本應該陷入膠著才對。
但江夏水軍的突然來襲,打亂了曹操的一切步驟,以至於曹軍大敗而歸。
五萬多人馬,逃回去的不足三分之一,只有一萬多人勉強回去。
而且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失蹤或者跑散了,曹操身邊只有不到五千人,其餘差不多三萬多人戰死或投降。
另外陣亡的將領也不少,除了大將李通戰死,還有騎將文謖,護軍馮楷陣亡,其餘大小將領以及中下級軍官更是不計其數,此戰曹操可謂是損失慘重。
值得一提的是,戰死的騎將文謖有個兒子叫文欽,文欽有個兒子叫文俶,又名文鴦。
當然。
現在文欽自己都只是個孩子,等文鴦出生,得三十年後的事情了。
而對於劉備來說,在冷兵器時代,一戰打得曹操只剩下五千人狼狽逃竄,無疑是一場大勝仗。
因為需要近身肉搏的關係,冷兵器時代打仗,實際死於戰場交鋒的人其實很少,少數全殲的戰爭,也往往是大面積投降。
比如長平之戰中,白起就把投降的四十萬趙軍全部坑殺。官渡之戰,曹操也把投降的八萬袁軍全部坑殺。
因此如果敵人不投降,而是選擇丟盔棄甲,悶頭逃跑的話,基本上是不可能打殲滅戰的。
畢竟人傢什麼東西都丟了,不要輜重不要武器裝備,只顧著逃命,你身上穿盔甲,手裡還拿著武器,又要掛人頭切耳朵撿戰功,自然追不上人家。
而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還俘虜了兩萬多人,殺死了一萬多人,其中還包括五千曹軍騎兵,就可以知道這場戰鬥在非大面積投降的情況下,是一場多麼來之不易的大勝利。
劉備軍大獲全勝,一路追殺曹操到了葉縣。
由於太多人失蹤或者跑散,曹操跑到葉縣身邊人馬已經不多,而且這五千人也已幾乎累癱,毫無戰鬥力,想要防守葉縣顯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好在曹操安排了趙儼在後方運送糧草,葉縣大概有五千多戰兵以及兩萬多運送糧草的輔兵。
趙儼得知情況,立即掩護曹操撤退,自己駐守在葉縣,靠著這五千戰兵和兩萬輔兵勉強擋住瞭如潮水般衝擊葉城的劉備軍。
數日後,一部分潰散的曹軍士卒從其它地方逃回了汝南潁川,加上曹操身邊的潰卒,約摸有一萬餘人集結。
曹操於是令曹洪率領這些集結起來的潰卒留守昆陽,同時又緊急抽調臧霸的兵力前往汝南,派人去冀州抽調一部分兵力南下防止劉備趁機北上,自己則忙不迭回陳都。
因為此番大敗,陳都必然動盪,曹操已是焦頭爛額,各路世家豪強很可能會藉機生事,因此他必須回去處理內部問題。
於是南陽就變成了趙儼五千戰兵加上兩萬輔兵,曹洪約一萬殘兵,各自守葉縣以及昆陽。
劉備圍攻葉縣和昆陽半個月,屢攻不克。
雖然他有七八萬大軍,但進攻比較倉促,沒有準備大型的攻城器械。
而葉城和昆陽又剛好是曹軍糧草、軍械、物資囤放地,箭支和食物極為充足,在沒有攻城器械的情況下,強行攻打難如登天。
因而到了一月下旬,諸葛亮和沈晨都建議劉備把曹操趕出南陽即可,目前應該先處理南方,將劉琮打敗,收復整個荊州,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基業再考慮北伐的事宜。
主要是也是現在益州、荊州、揚州都處於動盪不安的時候。南方各路諸侯兵馬不多,都處於四五萬的階段,內鬥和震盪不止,北伐並非時候。
雖然劉備可能已經是南方最大諸侯,手底下似乎有了七八萬人,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這七八萬人有文聘軍、甘寧軍、沈晨軍、江夏水師,來源五花八門,內部互不統屬,加上人心不齊,還有糧草、軍械、物資等等調配問題,立即北伐的話,倉促行事,無異於送死。
而且像這樣大規模戰爭需要提前準備,即便是準備充足,也不一定能夠勝利。
像後來的苻堅幾乎統一了北方,於是決定南下攻打東晉,準備了一年有餘,結果淝水之戰大敗而歸,前秦瞬間分崩離析。
就連偌大的前秦都經不起一場大敗,更別說劉備還不像苻堅那樣有一個不錯的家底。
他目前為止連個固定地盤都沒有,恐怕才剛剛打到汝南和潁川一帶,後方以及兵馬內部就已經崩潰。
因此諸葛亮和沈晨的建議顯然是對的,很多事情不能操之過急。
劉備在沒有死關張的情況下還是很理智的,見諸葛亮和沈晨都如此,便聽從他們的建議,打算撤兵回宛城,同時積極準備糧草,厲兵秣馬,準備南下圍攻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