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年十月份的襄陽淅淅瀝瀝下起了小雨,風雨籠罩的襄陽城屹立於波濤滾滾的漢江邊上,彷彿有著千百年來的滄桑古老。
今年五月到六月那場大雨差點把襄陽城淹掉,好在劉表派人疏通河道,挖建水渠,這才免於災禍。
自那之後劉表就少住在楚王府,而是常居於峴山王宮別院,以此頤養天年。
劉備進入襄陽城後,本想去拜見劉表,他這次來的時候也想了藉口,就說荊南偏遠,糧草不宜運輸,還想楚王能夠就地調集糧草給他。
荊南地區雖然離政治中心較遠,但發展也不差,長沙郡坐擁洞庭湖平原,糧產豐厚,人口百萬,是一個很不錯的根據地。
只是他也明白劉表把他調去荊南的目的就在於限制他的發展,所以基於這個問題,就需要不斷地找劉表要求。
知道歸知道,可正因為知道就不能忍氣吞聲地承受,還要適時發出聲音,不然人家也不會重視他。
不過既然劉表不在襄陽,那就先辦別的事情,劉備先去拜訪了鄧洪,然後在他的指引下,出了西城,一路向著隆中的方向而去。
天色沉沉,小雨連綿,自襄陽出來之後,約半個多時辰,就到了眭亭,眭亭依舊如昨日,因是下雨,最近又無趕集,亭舍街道上人煙稀少,唯有西南方的學堂傳來朗朗讀書聲。
劉備騎著馬匹穿了一件蓑衣行走在雨中,他問過當地人,前面隆中鄉有一山崗,崗中自有幾戶人家,其中一戶大院便是諸葛家的院落,而非眼前這山下亭中學堂。
只是見這鄉野當中居然有如此狀況的書院,聽其中的郎朗書聲似乎有上百學生,這是在其他地方看不見的事情,因而劉備對關羽張飛說道:“這鄉野內有人能夠納如此多的學生,令周邊百姓信服,必有賢良。”
旁邊正好有個鄉民路過,聽到這句話,頓時笑了起來說道:“足下倒是好見識,不錯,咱們隆中鄉有今日鄉德,皆是因那位先生在此教書育人,鄉野諸多鄉親也都願意將學生託付給他。”
“原來真有大賢在此,當拜訪一番。”
劉備聽說此事,便下馬來到學堂門前,因門內還在讀書,不便敲門,於是站在門前等候。
天還在下雨,過了大概十多分鐘,學堂內的讀書聲音才停了下來。
劉備本想敲門,但門卻自己開啟了。
原來這個時候正是午休之時,學生們放學回家吃飯,下午才會繼續過來上課,教書先生王延把門開啟,放學生們回去。
陡然見到門外站著三個陌生人,王延一驚,然後又打量了一下,以為是來送孩子上學的家長,便說道:“足下三位是來帶孩子求學的嗎?若是的話,可以進來登記。”
“左將軍?張叔叔!”
王延的話還沒說完,門內就忽然有人驚喜地喊了一句。
劉備順著聲音看去,沒有想到居然看到了單彝那個高大的身影,便驚訝說道:“原來是懿德。”
張飛睜大了眼睛道:“單彝,你小子怎麼在這裡?之前我還以為你跟著你師君走了呢。”
放學的時候大家都擁擠在門口,很多學生不知道怎麼回事,王延也正在納悶著呢。
沈門六賢當中的吳當之前也跟著沈晨一起去過秭歸,此刻見大家都堵在門口,便說道:“左將軍還請先進來再說,大家讓一讓,諸位師弟先回去吧。”
吳當一來是最早跟隨沈晨的六人之一,二來年紀最長,因此頗有威望,見他說話,眾人便讓開一條道路,劉備關羽張飛就從外面走進來。
等到他們進來之後,諸多學生們就各自拿著雨具,一個個鑽出了學堂,路上還議論紛紛地聊著什麼那人就是左將軍之類的話。
其餘謝暉、張黎、胡沔、霍漾、吳濤、單彝等人自然沒有走,大概有十多名沈晨入室弟子,簇擁著三人到了後廳。
一路上劉備一頭霧水地被請進了後廳內就坐,大家誰也沒有坐主位,而是讓劉備坐在了主位右手下方。
等大家都坐好之後,吳當就對劉備說道:“左將軍怎麼忽然來眭亭了?”
劉備解釋道:“我這次回荊州本是尋楚王說一些事情,聽聞隆中鄉有大才,便來尋訪,路過門外,見此間讀書聲連連,遂想敲門詢問,因大家還在讀書,便在門外等候了片刻。”
“原來如此。”
眾人這才知道原因。
“承明與懿德怎麼在此地?”
劉備又好奇問道。
張飛也嚷嚷著道:“是啊,單彝,伱沒跟你師君在一起嗎?”
單彝尷尬道:“師君獨身去了江夏,我雖然想跟著前去,但師君說父母在不遠游,不讓我去。”
之前去秭歸其實不算遠,也就是在南郡晃晃,但去江夏甚至還會打到江東去,非常遙遠,沈晨自然不會讓自己的弟子跟隨。
所以打完秭歸之戰後,沈晨就讓吳當單彝他們回來了,單彝雖然身材高大力氣過人,可武藝卻很稀疏,當時在武陵的那段時間,還跟著張飛學了一段時間武藝,所以雙方才熟稔。
此時劉備也醒悟過來,說道:“這裡莫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