禱告大廳裡的這一場佈道,隱隱出現了一種“沒人在聽”的氣氛,
臺上給信徒們講解《聖典》經文的中年牧師還算有經驗,注意到大廳中信徒們的竊竊私語聲越來越頻繁之後,
打趣說自己彷彿聽到了“靈魂的躁動聲”,又順勢引用經文開了個小玩笑,才讓信徒們在一笑而過之後自覺地逐漸安靜了下來。
韋恩在角落的位置上坐得也不算安穩,總能感覺遠遠近近地有視線在往自己這邊看,
熬完禮拜跟牧師道別,韋恩就擺出了一副沉穩並且胸有成竹的架勢,走出大教堂找偵探社的馬車去了,
順便看著彷彿在慶祝韋恩“凱旋歸來”般的利亞姆,有點“誇不出來”又“打不下去”。
這會兒距離決鬥的時間還早了不少,韋恩他們之前急著趕過來,主要還是擔心送過來的非凡材料“變質”,
不過大教堂這邊是不能再待了,免得又被人繼續圍觀。
於是韋恩讓康納爾先駕著馬車在里士滿兜風,順便還臨時找地方慢悠悠地提前吃了一頓午餐,
磨到時間差不多了,才往對方在報紙上公開表示接受決鬥的市郊位置趕去。
“決鬥”的風氣由來已久,最早的風靡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舊大陸中世紀時代的“司法決鬥”,
那會兒玩得還更狂野一些,以神聖羅曼帝國的法律為例,在某些沒有證人或者證據的訴訟中,法官就會要求訴訟雙方進行“司法決鬥”,理由是正義的一方會獲得“聖靈的庇護”,也往往會“更有勇氣”,
然後“司法決鬥”的勝利者,便會被法官判決為是“正確”的那一方。由此還誕生出了專門替人進行司法決鬥的“專業代理決鬥者”。
在那個年代,如果被告人被三次傳喚後依舊不出庭,原告甚至還可以在他“想要且有機會”的時候主動對被告發起攻擊,而且這樣做完之後,還會被視為“勝訴”。
美利加聯邦如今在某種意義上自詡繼承的是羅曼帝國,
民間的風氣會變成這樣,好像也就不奇怪了……
不過“風氣”這種東西一旦流傳開來,難免會出現一些“本地化”的演變,到最後沒準和“原版”都幾乎變得完全兩樣,
比如說在美利加的南方,決鬥的規則如今就顯得磨磨唧唧、婆婆媽媽的,
韋恩首先公開發起了決鬥,那決鬥的時間和地點就變成由對方決定,此外還會有各種小細節,都是理論上為了彰顯公平,所以由雙方輪流決定之類。
韋恩他們到達決鬥現場的時間不算太早,這邊是市區外的一個大十字路口,旁邊還有一大片空地和小樹林,算是道路配套的“公共地界”,
既可以算是里士滿的地界,也可以算是郡裡該負責的地界,甚至還可以算是州政府應該管理的地界,
於是幾邊都應該管,那就等於沒人管。
對方選擇在這裡打“擦邊球”,說明他的律師還挺專業的。
馬車都還沒到達預定地點,韋恩在車篷裡伸出腦袋來一看,
唔……
會有人來圍觀不奇怪,畢竟偵探社明裡暗裡地宣傳了這麼久,而且決鬥的結果還跟彩票的獎金直接掛鉤,也算是跟不少人“利益相關”,
但特喵的怎麼來了這麼多人?!
韋恩這邊稍微有點懵逼地走下了馬車,稍遠處被人群圍著的那個馬爾科姆·貝克,似乎也有一點不在狀態,
此時在現場最活躍的,不是周圍那一大堆烏泱泱的圍觀市民,也不是頂著華麗的小陽傘湊成一道靚麗風景線的貴婦和小姐們,
而是一小撮看起來非常熱心的“紳士”。
韋恩的腳剛落地,幾位管家模樣的人就迎了過來,簇擁著韋恩就往“決鬥場地”的中央位置走去,
原本圍著那個“貝克先生”的一堆紳士們,也就帶著對方順勢聚攏了過來。
在現場管家中地位最高的那一位,還給韋恩依次介紹起了現場的這些紳士們,
好傢伙,
卸任多年的前前前任州長、州里不知道哪裡的議員、這個富豪家裡的老爺子,那個協會中的名譽理事……還有從州政府中被拉出來“見證”的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