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不為一直想不通,都已經上了三五八回當了,為什麼委員長還不死心?
淞滬會戰時,既便腦子都快打出來了,但委員長依然沒有絕了讓國際力量干預的想法。
先是找英美。
英美兩國,特別是美國人覺得,過早干涉中日之戰,肯定會提前得罪日本人,這與美國的根本利益不符。
所以不但沒有答應調停,反而埋怨國民政府擅起爭端。
委員長又轉過頭來找蘇聯。
蘇聯倒是答應出兵東北,側面牽制日軍。
但直到南京淪陷,委員長也沒有等到蘇聯援兵的影子。
最後只能找老牌盟友德國。
奉元首阿道夫之命,大使陶德曼斡旋於中日政府之間,謀求停戰與和平。
一想到這裡,方不為就想冷笑。
若不是太過相信德國人,淞滬會戰至少少死十萬士兵。
林尉雖然沒說談判為什麼失敗了,但方不為卻知道一些。
日本答應停戰,但前提要求是:以蔣委員長為首的國民政府,必須無條件向日本政府投降。
委員長底限再低,也沒辦法答應這一條。
縱觀中華幾千年,不戰而降的亡國之君有幾個?
這也算是絕了委員長不多的一絲念想。
當然,這還不算最後一絲。
兩年後,王兆名釋出豔電,日本扶持汪偽政府時,那才算是絕了委員長謀求向日本妥脅的最後一希望。
之後,到了珍珠港事件前夕,日本與國民政府也有過一段短暫的對峙非戰時期,但那不算妥脅,而是委員長看到越是抗日,中共的武裝力量越是強大,便想借著日本人的手,玩驅虎吞狼那一套。
不過沒堅持多長時間,太平洋戰爭就爆發了。
連金主大爺都下場了,國民政府哪裡還敢和日本人眉來眼去?
也是那個時候,民國政府才跟在美國人的屁股後面,正式對日本宣的戰。
反過來再說,為何其他人一致建議棄守南京,就只有委員長和唐生志兩個人覺得南京必須要守一守?
就是因為他們兩個人太過相信德國人了,認為德國那般強大,日本人肯定要給幾分面子,不會真的攻陷南京。
所以其它要員都走了,委員長依然還留在南京。
現在滿意了吧?
“真是記吃不記打!”方不為暗暗的罵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