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過車伕,南京城確實有一家和水金行,但方不為卻不敢去。
兩千兩黃金不是小數目,方不為一是怕留下根腳,露了痕跡,二是他不敢保證這家金行是不是和日本間諜有關。
雖然氣質不凡,穿著也很氣派。但銀行的管事看方不為提著箱子輕飄飄的樣子,再看看箱子,明顯就是飯盒,只以為是辦什麼小業務的,連理都沒人理他。
當方不為出聲詢問時,才有一個年輕的職員過來招呼他。
這麼大的銀行竟然不兌外幣,只兌銀元?
方不為根本不信,他估計因為自己是國人的原因。
兩千多兩黃金,能兌十多萬銀元,十多萬銀元是個什麼概念?
職員問方不為手頭有多少黃金,方不為說是有幾十兩。職員當場就撇了撇嘴。
銀行職員根本沒有聯想到方不為手裡提的箱子裡裝的就是金條。
他建議方不為,如果不想兌換銀元,可以把黃金存在這裡。
方不為怎麼可能犯這種低階錯誤?。
在這樣的亂世,錢還是放在自己手裡安心一些。
有錢能使鬼推磨,方不為發現這句話放到民國更是合適不過,看左右無人,他往職員手裡塞了幾塊銀元,問什麼地方能兌換到美金。
職員給他說了好幾個地方,有私人銀行,也有外資銀行的辦事處。
方不為考慮再三,還是去了渣打銀行的辦事處。
兩千兩黃金,頂的上後世的幾千萬,目標太大了。而且金條上全有印記和編號,方不為不敢冒險。
去國人開設的私人銀行,難保不被人盯在眼裡。
此時,英美德日等的知名銀行基本上大部分都在上海有分行,在南京的很少。但都有辦事處。最大的作用,就是兌換和兌付。
異地兌付,也用外幣兌換國內的黃金白銀。
這正中方不為下懷。
就算是渣打銀行,方不為也打算先探探路。
他花了十塊大洋,在一家洋行買了一隻皮包,找了個僻靜的地方,從箱子裡拿出二十根金條裝了進去。
接待他的是一位華人買辦。當說明來意之後,姓陶的買辦很是熱情。
方不為問了價格,和自己的預期差不多,姓陶的買辦說是要看黃金的成色才能定價。
方不為拿出一根早就準備好的金條,遞了過去。
“成色不錯!”姓陶的買辦對方不為說道,“你有多少?”
“你們一次效能兌多少?”方不為反問道。
陶買辦臉上露出一絲得色:“十萬美金以下,即時兌付!”
方不為聽的一喜,伸出了兩根手指:“兩百兩!”
“可以!”陶買辦可能是見多了大數目,聽到方不為說是兩百兩,臉上平淡如水。
“東西帶了沒有?”
方不開啟了皮包,把二十根金條全部拿了出來。
陶買辦根本沒問金條的來歷,也沒問方不為的身份,當場就給他兌成了美金。
一兩三十二美元,方不為兌了六千四百美元。